散文阅读指导 优质课
题目的作用?
《月到中秋》 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 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 “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 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 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摘录时 间完整,1分;答出“顺叙”,1分)
4.《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 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 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4.(3分)(任选一个角度谈均可。观点明确且 源于文本计1分,阐释合理计2分) 参考角度:(1)文章的选材;(2)文章的情感; (3)文章所蕴含的哲理;(4)文章的语言; (5)文章的表现手法。 参考示例: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叙述之 中。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 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 珍惜生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 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 .按要求对文中A、B两处画线句进行鉴赏。(5 分) (1)参考示例:“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 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 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2)(3分)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 情(1分),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 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1分), 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1分)。 (语意相近即可)
5. 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 的具体事物。
题海寻踪,明确考点 :
1.整体感知题: (1)线索.思路 2.局部探究题: (2)内容.情感.主旨
(1)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品味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3.拓展延伸题:
一、整体感知题。
1、线索.思路 2、内容.情感.主旨
2 、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回答。 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
《槭树下的家》 3.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 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 说作者的幸福观。
生活平凡而又充盈; 家人相爱而又快乐; 物我和谐而又美好。 (答对两点即可给2分)(意思相同即可)
《红橘甜了》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 参考答案: (1)态度:精心侍弄。 (2)心情:兴奋和渴盼。 (3) 做法: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 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
①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 的; ③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 们生命的必然; ④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
整体感知题答题要点:
(1)通读全文,答题全面;(2)尽可 能使用原文词句;(3)没有现成答案的, 先圈划有用的句段,再进行整合;(4)注 意语言的通顺和流畅。
•
• • • • • •
(补充)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 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 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 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 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四、赏析语言
《槭树下的家》 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分) 4.这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 子的笑声比作圆滚滚、晶亮亮的露珠, 突出了孩子笑声的清脆和圆润,体现了 “我”幸福、满足的心情。
四、赏析语言
《一碗汤的温度》 2.有人认为第⑦段划波浪线句写得很好, 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米 线比作上滑滑梯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米粉的可爱及我吃米粉时的愉快感 觉。(1分)
五、拓展感悟
这是谈感悟、体会、启示的题,一般要结合 自己的生活体验。 一般答题格式为:先用一句话回答见解、体 会,然后用几句话回答理由。答题时要做到观点 鲜明,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五、拓展感悟
《一碗汤的温度》: 4.读完全文引起了你怎样的触动,请谈谈感 想。 4.人生难免遭遇困境、挫折,如考试失利、 朋友误会、亲人离去等,我们应坚强面对, 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2分)(紧扣主 题,言之成理)
3.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 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2)“这屋里,烟太大了……”父亲和儿子为 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 状态是怎样的. (1)愁闷,期盼;惊讶;欣喜。 (2)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 父亲见到儿 子时激动、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 感动。
《月到中秋》 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 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分)
4.(2分)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 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乡亲们对农作物生 长的关切,体现他们勤劳踏实的特点,增 强文章的生动性。
赏析应包含两项内容:语言本身和它的 思想内涵。赏析语言本身,可从修辞手法、 艺术手法、语言特点三个方面去思考。回 答时要考虑到它们各自的作用(表达效 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详见 九上“附录”之《常用修辞格简表》) 语言特点:如生动、形象、准确、简洁、 质朴、幽默、整齐、整散结合、含义深刻 等。
•
• 6、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 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 7、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 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 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 更加鲜明强烈。
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 8、托物言志:其作用是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 暗示性,使读者获得美感享受。 •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 喜或悲的情感。其作用是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 充满诗情画意。 •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 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可以 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用是更鲜明 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 集中地揭示题旨。
(1)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 一家三口吃。 (2)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三、句段含义及作用
句段的作用分两类, 一是在内容上的作用,常起的作用有:烘 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表达出人物(或 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升华感情,深 化主旨,点明中心等; 二是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起的作用有:承 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埋下伏笔, 设下悬念,总结前文,领挈下文等。
《月到中秋》 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 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 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劳朴实父辈的崇敬
《月到中秋》 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 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 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 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 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 家欢乐。(意对即可)
• 11、动静相衬,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 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 1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 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 13、先抑后扬: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 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式:
《目送》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 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 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 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 的成长作为母亲难以释怀的落寞; 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和逝去的背 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 的痛楚。
2.“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 文的题记,清你结合文章第⑨段和第 16 段 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
• 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 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 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 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 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 5、引用: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 秘色彩;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 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 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 ①读懂原文含义及思想情感; 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 ③语言要流畅,要有层次性。
题目的作用:
4.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 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 4.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 很甜。 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 满足。 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 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 ④儿子从父亲 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 关爱。 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 和爱意。
• 结构技巧(艺术表现手法) • • +内容(+情感+主题)+作用(效果)
《一日的春光》
“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吩咐 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欲扬先抑,先写苦苦等待春天,春 天却迟迟不来,突出下文“一日春光” 之可贵,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 先抑后扬: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 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 特征和某种感情。
二、理解词句
《一碗汤的温度》 3.第⑿段作者为什么说回忆起那段日子“只 有它,有声有色”? 在那段爱人离去、事业低谷、未来迷惘 的日子里,“周记米粉” 店给了我生活的勇 气与希望。
二、理解词句
《红橘甜了》 2.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请结 合具体内容,说说他 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1)父亲:我早吃过了 ,一天好几个呢! (2)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 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