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第一部分集团发展一、集团前身海尔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

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1984年,该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

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

1979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

为此,在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79-1983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

1983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

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83年10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

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的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

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

合同于1984年9月12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

1984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年内换了四任厂长。

12月份,张瑞敏以这个厂的上级公司青岛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任厂长。

当时,企业一副破败景象,几乎一半人想调走,满车间臭气熏天。

张瑞敏到任后主要干两件事:一是到附近村子借钱给工人发工资,二是整顿劳动纪律,制定了有13条内容的管理制度,其中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1984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

青岛电冰箱总厂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二、发展阶段回顾海尔集团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创业阶段(1984年12月——1991年12月)这一阶段既是海尔经营史上的创业阶段,同时也是以“名牌战略”为战略定位,实现中国家电名牌的高速发展阶段。

在创名牌的战略定位下,海尔逐渐把一个区域性的品牌作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品牌。

“质量高于利润”成立海尔为贯彻“名牌战略”而采取得经营理念。

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从极低点起步,首先对当时的国内家电市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当时虽有l00多家电冰箱厂平分中国冰箱市场,但没有最优秀、具有导向性、引导消费的名牌电冰箱。

因此将“琴岛一利勃海尔”冰箱定位为最终成为影响并带领整个行业市场发展的名牌龙头产品。

因此企业做出了第一个重大决策——实施名牌战略,把产品目标、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战略定位在出名牌产品上,这一品牌定位,确立了海尔现在以至未来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也是它后来者居上的成功基石。

7年间,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转变观念、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意识和观念,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产品质量。

从提高产品质量人手,建立了新的管理体制和强化了OEC基础管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海尔实现了由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的战略调整和战略转移。

经过整整7年稳扎稳打的专业化生产,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在1988年获得中国电冰箱生产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一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而最重要的是经过这7年的艰苦奋斗,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现化管理经验和理念,积聚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造就了一支具有海尔文化精神的员工队伍,给海尔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超常发展阶段(1991年12月——1997年9月)在这一阶段,海尔以资本营运为核心内容进行规模扩张,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形成了集团式的管理框架。

这一阶段是海尔以产业扩张为基础,构造大、优、强名牌企业集团的超常发展时期。

在1991年12月20日,以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为标志,海尔完成了由单一生产型企业到生产经营型企业的转变,开始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

1993年9月,琴岛海尔集团更名为海尔集团,更改商标为“海尔”,所属企业名称也全更改为“海尔”。

11月19日,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筹得资金3.69亿元,用于海尔工业园的建设。

通过上述活动,海尔集团对外完成了全面有效的转轨并制,对内实行了内部改造,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资源配置、科技开发、生产质量、服务手段、文化道德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调整、重组合进一步完善。

在这一阶段中,海尔集团采用了“联合舰队”集团运作模式,使资本集聚和资本培植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资本营运成为集团发展的主旋律。

主要资本运作的个案有:a. 1991年12月20日,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b. 1995年7月将全国三大洗衣机厂之一的青岛红星电器公司兼并;c. 1995年12月,收购武汉蓝波希岛公司60%股份;d. 1997年3月,出资60%在广东合资建立顺德海尔电器公司;e. 1997年4月收购青岛第三制药厂80%的股份;f. 1997年8月,兼并山东莱阳电熨斗厂;g. 1997年9月,出资60%与杭州西湖集团合资建杭州海尔电器公司;h. 1997年12月,出资59%合资建贵州海尔电器公司(冰箱);i. 1997年12月,兼并黄山电子公司。

3、跨国经营阶段(1997年10月以后)在这一阶段,海尔提出10年规划,确定了进军世界500强的目标。

把企业经营目标设定为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

1995年5月22日,海尔集团的海尔中心大楼落成,以集团总部东迁海尔工业园为标志,海尔进行了发展史上的重大战略转移,开始了跨国经营、创世界名牌的二次创业阶段。

以1996年2月海尔莎保罗有限公司在印尼雅加达正式成立为标志,海尔集团已成功地实现了跨国经营,走向世界。

从1997年开始,海尔在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集团人数、出口创汇、资本增值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方面与前两个阶段相比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在产品、技术和资本输出方面初步具有了跨国公司的基本素质。

海尔提出从现在至2010年,要向成为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的宏伟目标冲击,创出世界名牌产品和国际著名跨国公司。

海尔认为,要成为跨国公司就要有自已的国际名牌;向国外出口和海外企业的销售收人之和至少占到集团总销售收人的50%-60%以上;在国际市场进行技术资本输出;国内国外企业股权多元化和多国化等等。

海尔将继续实现3个1/3的市场竞争战略和走向市场国际化的标准。

在今后的10年中,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比如网络通讯、软硬件制造业等;发展生物工程。

·在家电业方面不再做大的投入。

今后,要使电器行业销售收入占集团总销售收人的1/3;信息行业销售收入占1/2生物工程行业占1/6的比例。

在贸易方面,要向综合商社方向发展。

在金融方面,要有自己的期货代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等。

从1999年开始要重点建设海外市场。

三、经济指标海尔集团多年来一直保持很高的发展速度,下表是1984年以来的海尔集团的主要经济指标。

四、产品门类目前海尔集团共有7000余个规格的产品品种,产品批量出口到欧、美、日、中东、东南亚等8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欧美出口占总出口量的60%,东南亚占16%。

海尔在海外有49家经销商,其中31家是专营经销商,国内外共建立了1.8万多个销售网点。

在12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556本海外商标。

在海外设立了10个信息站和6个设计分部。

目前,集团除生产“白色家电”和“黑色家电”外,又进入以通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为代表的“米色家电”市场。

第二部分组织体制一、前身状况1955年海尔集团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每年给手工业的民间组织青岛二轻手工业联社上缴一定利润。

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合作社通过对城镇集体投人的资本金和个人资本金采取作价入股的方式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

1965年,企业退还和购买了电机厂的个人资本金。

1980年3月,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与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集体企业——青岛日用电器厂。

1984年1月1日,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

其资本是由城镇集体资本金和企业法人资本金为主体构成(包括二轻联社投人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是职工共同的有形与无形资产的投入。

1989年4月28日成立的青岛琴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是市政府批准的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主体骨干企业,以电冰箱产品为龙头,联合全国8省12市的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外贸、银行等专业部门共65个单位组成的松散型的生产联合体。

当时,股份公司的资本构成主要加入了内部职工股(1000-2000元/人),外部法人单位的股份占很少一部分。

这标志着企业在从产品生产转向商品生产,由单一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的双重过渡中实现了初步的股份制改造。

这一时期随着经营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海尔的分公司和子工厂不断增多,已孕育着庞大的联合舰队的雏形。

先解决了体制创新和组织结构调整问题。

1991年12月20日,经青岛市政府批准,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成立。

公司是以琴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电冰箱总厂)为核心,市政府将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电冰柜总厂的资产整体划转进入集团,在三厂基础上共同组建形成集团母公司。

公司成为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市直属企业,股份所有制性质不变,由张瑞敏出任总裁,兼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这是海尔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体制变革。

此时,海尔总裁张瑞敏组织建设思路为:正在到来的世界体系,将是一个由许多脑神经细胞那样互相密切联系的单位组成,相当于一个矩阵组织,谁能系统地识别相互之间动态结构的关系,谁就能左右变革的态势,获得极大的发展。

此时的海尔集团组织体制表现出典型的矩阵式结构模式。

二、体制成形1993年11月19日,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上市公司初始资本1.7亿元,其中,集团1.05亿元,二轻联社586万元,公众股5916万元。

张瑞敏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这标志着海尔集团又一次进行了体制创新,走上了使集团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得到与自身现代化经营相互适应的体制保证。

同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4亿多元支持了初期海尔工业园的建设并用于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海尔的战略调整和转移及走向跨国经营,提供了资金保证和有力的支持。

集团内部形成适应经营特点的“联合舰队”体制框架,下属企业也按(公司法)进行产权规范,建立了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参股的多元投资主体的产权关系。

集团兼并的18个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成分的企业,都与集团公司形成了出资与被出资的明晰的产权关系,集团内部建立和完善了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