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第一讲1.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些什么重要变化?高中语文的新变化可以说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2)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3)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的调整。
2.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1)“学科中心”问题,这样一种观念和做法;(2)“知识本位”问题;(3)“技能训练至上”问题。
3.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了哪些新的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运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3)关于课程结构和机制的问题,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型。
第二讲4.应该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的提法和语文新课程核心概念的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包含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和素质教育相对应,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在语文这方面的表现。
素养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也好,具体课程的实施也好,都要在综合、整合、融合上下功夫。
5.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始终重视语文课程的特点、性质,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它的“育人”方面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
(3)课程建设如何开放、有序。
区别:(1)语文能力要求目标的设计不同。
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高中阶段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归纳成运用、审美、探究这几个方面。
(2)课程的选择性,高中和初中不同,高中有选择性。
(3)高中阶段必须要比义务教育阶段要提升、内容要深化,要关注学生原有的基础差异、兴趣差异、发展目标的差异,鼓励其有个性的发展。
6.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目标的设计有些什么特点?总目标:(1)积累、梳理、整合。
(2)感受、鉴赏。
(3)思考、领悟。
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始终强调优秀的作品;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强调探究。
(4)运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5)发现、创新。
具体的必修课目标、选修课目标:专题二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第一讲1.有人说,中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是因为读书太少,大家怎么看?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是读书。
学语文,积累很重要。
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书,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1)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要让他自己喜欢读书,一辈子喜欢读书。
(2)要培养一种习惯:一天不读书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3)读书的品位问题。
在孩子成长时期一定要选择品位高的书。
(4)学会读书的方法,学会怎么读书。
(5)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
一定要先读起来,他慢慢才会有兴趣。
3.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读什么书?是读经典还是读时文?或者是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经典与时文,两方面都要兼顾,走极端不合适。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考验的,是含金量特别高的,是可以给我们的精神打底的。
老师要去引导,而且要创设一个氛围。
4.怎样能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发展性阅读,提高修养,增加知识;功能性阅读,查字典,解决目前的问题;消遣性阅读,大众化的审美享受,用来陶冶情操,度过余暇时间的。
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讲5.在现今社会里,为什么还要强调诵读?诵读是聪明办法。
诵读有助于我们在头脑里形成一个语言表达的模式。
诵读就是一个语感形成的过程。
诵读可以帮你形成一个抽象化的语言模式,形成语言反应机制,二者合在一起就是语感。
诵读的过程就是涵咏的过程。
通过诵读可以受到思想的、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
诵读的三个作用:记忆,语感的培养,对人的陶冶。
6.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读书”?我们所倡导的读主要是为了涵咏,为了获得语感,为了获得情操的陶冶。
诵读重在体验,你读进去了,读好了,情感表达到位了,就说明这篇文章、这首诗你理解了。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7.如何将“读书”纳入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完全是考试,平时课堂上学生在读,老师做的指导就已经是评价了。
把读书列入评价体系,就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诵读、默读等,还包括课外阅读。
专题三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第一讲1.学生语文营养不良与积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营养不良就是积累少。
在语文积累当中,首先还是原始的材料,就是原始的语篇,最经典的诗文。
首先要注重积累原始语言材料,然后是在这基础上的梳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不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积累。
2.语文学习需要积累什么?首先一定要有“库”,所以积累第一个要考虑原材料积累,字、词、句、篇。
通过诵读、阅读,还有运用。
方法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积累的对象:(1)事实性的,知识性的。
比较显性。
(2)思想、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方法等。
隐性的。
3.怎样能提高积累的有效性?诵读是积累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阅读特别是诵读,是积累的途径。
要让学生去勤记录勤做笔记。
老师不断宣传介绍,在学生中形成一定的氛围。
第二讲4.什么是梳理?应该怎样进行梳理?尝试把学过的东西用到语言交际过程中去,用过一次二次三次以后,这些语言就真成为自己的语言了。
归类,整理。
梳理是在掌握材料、素材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出几种类型。
大量积累以后,才能梳理。
梳理可以说是探究学习的方法。
要让学生自己去梳,自己去理。
5.梳理与积累有怎样的关系?梳理又包含着积累,是加强了过去原有的积累,使原来的积累更加强化。
专题四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第一讲写作理应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从整体的、全国范围来看,学生的写作情况,作文教学的情况,都不是很理想。
1.学生的作文在结构、立意、语言、情感态度等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少思想,缺乏思考。
(2)模式化,套路化。
不善于发现,没有个人色彩。
“看上去很美”,“三美作文”:有文采,有学识,有哲理。
背后是“三无”:没有自我,没有真情,没有思想。
没体验到写作给他带来的乐趣,没有满足感、成就感。
2.存在这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学习压力很大,作文时间不足。
(2)活动的空间很小,他能亲身经历的生活是不丰富的。
(3)思想不丰富,充实思想要多看、多听,阅读那些很有份量的书,这一点学生还是很缺乏的。
3.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阅读是吸收,你吸收得越丰富,你表达得就越有神。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学生作文的源头还是要有生活。
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生命的一种自由的表达。
要督促引导他,一方面让他通过阅读,有积累有思想有情感,另一方面也要将写作的规律技法介绍给他,使他有一个参考的模板。
多多鼓励。
让他有一种成就感。
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平台。
第二讲写作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始终处于低谷阶段。
增强其写作兴趣,养成写作的习惯。
提供给他们发表的一个环境。
老师在教学时不要过多地去束缚他。
作文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小学阶段是放的阶段,写放胆文;中学阶段,是要适当的收,写小心文,但这种收要很小心的,不能伤了学生那种写作的天性;到了大学阶段,就是要收也要放,也就是小心文放胆文都要作,但是提倡放胆文。
提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要让学生多尝到成功的甜头。
我手写我心,我笔写我情。
好文章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
好文章不是矫揉造作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真情实感,是一种至性深情。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是一种精神的化装;一流的文章,是一种真正的生命的化装。
专题五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第一讲为什么要让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广泛的应用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学语文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当然不能光享受不实用。
顾黄初先生:“语文是社会的公路,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狭的笼’与语文教育天生不相容。
”语文学习应打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
一定要密切关注实际效果。
语文学习要走出学校小天地,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明确目标,突出语文因素,让学生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内化为语文素质。
第二讲如何使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何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效率高不高,首先在于老师学生的意识是不是增强了。
事先要有个效果的估计,目标要清楚,要定好计划,拓宽学习的范围。
第一,立足语文课堂,能不出去就解决的问题,就不出去,同样可以往外拓展。
第二,如果有条件,我们带学生到语言材料活动的现场,也可以。
但是,要知道是干吗去,要有一个活动设计。
第三,对于实践活动千万不能狭隘化,不要盲目化。
第四,真的组织的时候,语文的效果在哪里,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
必须要立足于语文,但是反过来说又不能仅仅拘泥于语文。
拓展应用实践,不仅是课外活动的事情,课内也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课外的拓展应用,要开展语文活动,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要有明确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程序,创设好合适的情境。
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不仅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形成的,或许还是学生在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
专题六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第一讲1.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鉴赏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能力突出三个方面: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一切的教育最后还是为了“立人”。
要有想象力,要有一些敏感度,还有一个批判的能力。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力?是熟记鉴赏知识呢,还是熟练掌握几种鉴赏的套路呢?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
首先是理解性阅读,要把握作品的基本含义。
然后进入鉴赏和批评的层次。
那里面可能有很多研究和创造性的成分,而这种成分不能离开那个原来的基本理解。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3.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从何处入手?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感受,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
让学生学会去具体分析。
让学生学会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充满感情地通过语言文字去联想,产生想象,这就是一个再创造,去丰富这个形象,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也就是个性化的解读,形成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