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的本质 目的 本质和效应
教育的本质 目的 本质和效应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 ①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 律等。 ②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 思想品行能力(包括政治领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 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能等。 ③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动机、态度、 价值观、适应性等等。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 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 的总体的关系。 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
第四层次:单元目标。即一个教学单元或 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小结
上述第一、二层次教育目标是按学制规定,整个 修业期满方能实现的目标,称为无期或理想目标,是 制定具体目标的重要依据。第三层次目标是更加具体 化的,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我们称为中期目标为中 程目标。第四层次目标称其为近期目标。我们把具体 到可观察、可测量、可直接操作的目标称作教育的行 动目标。
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
现代教育学
教育学院 xx QQ:xx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效应
第一节 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 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是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 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 还包括函授教育等。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 教育目的
•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 (一)社会广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 •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
①非独立性 ②贫乏性 ③无阶级性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古代教育:特征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 ②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③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系统性、狭隘性 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 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 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是个性化功能。个性化功能帮助人们理解 自我的个性特质。通过个性化功能,个体建立起与 客观相统一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意识。 个性化受失传常导致内心混乱、绝望意识的产生。
因此,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 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制约” 和“促进”四个字来概括。“制约”与“促进”表 明了社会与教育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决 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保证条件;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又反 过来不断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人才流动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四点: ①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之间的流动 ②人才在不同性质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种类间流动 ③人才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 ④人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 3、教育目标的实施问题: • 各层级教育目标的制定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按照: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 动目标的顺序 • 而教育目标的实现所经历的顺序是:
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 育目的。
第三节 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教育对个体的 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在个体“心”的方面,个体“ 心”的发展反映出来的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为个 性化和社会化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 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 面。
总之: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 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产生 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
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 (二)教育的发展
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 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 教育) • 1、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1、教育目标体系:
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层次: 第一层次: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由国家以法律形式 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其具有高度概括性、方向 性、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
型的、本质的特征。 • 3、不平衡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
速度是不均衡的。 • 4、个别差异性: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
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
教育者必须研究和把握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进
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关。政治是阶级利 益的反映,所以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这种制 约作用波及到教育的一切方面。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基本要素及其间的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
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
“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 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又可 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 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
出判断。第三、行动。
•
3、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
的角色期待。人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的似乎与性别角色标准
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就是性别
角色社会化。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 (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
•
自我是社会化过程或者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一个副
产品,这个副产品又将反过来影响社会化的过程。
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 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这是教 育目的的核心部分。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它要培养 的是一般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② 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中学教 育是普通教育,主要是为提高人的一般素质打基础。
教育目的又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具有比较重大 影响的主要是两大派: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的 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就是教育的目的)。
•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 的。社会性相互作用有两大功能。
•
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保持每个
个体作为受尊重的个体进入社会。通过社会化功能,
个体与他人乃至社会建立和睦共利的关系。如果社会
化历程频繁受挫,会导致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冲突
,导致行为偏离社会规范,起到犯罪。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除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社会功能外,同时也具有提高 人口质量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还表现 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
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社会人才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具有不同科学文化 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第二、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 的人才之间的比例。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四种:
• 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 点,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 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 响的外部世界。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
• 3、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对人 的发展,特别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二层次:教育目标。即某一级某一类学 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 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它可分解为各种教育 目标。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目标而 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 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 教育大纲中。课程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也 可以是一个学期的。
1、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 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
2、道德社会化: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
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道德规范逐渐
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
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关心别人,
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着想。第二、对道德问题作
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 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 第二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 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第三阶段: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 术革命阶段(20世纪中叶--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