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时演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时演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精准答题:专题二散文阅读学案二第3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6分)文本一:新校舍(节选)汪曾祺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

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

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

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的粗陶碗里。

菜多盐而少油。

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种叫作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

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

土墙,铁皮顶。

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

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

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

椅子是特制的。

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

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

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

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

到女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

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

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

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

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

他教我们宋诗。

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

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

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

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

我上过他的“楚辞”。

上第一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

这样讲唐诗,别的大学里大概没有。

闻先生的课都不考试,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

唐兰先生教词选,基本上不讲。

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

我不好好上课,书倒真也读了一些。

中文系办公室有一个小图书馆,通称系图书馆。

我和另外一两个同学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看书。

系办公室的钥匙就由我们拿着,随时可以进去。

系图书馆是开架的,要看什么书自己拿,不需要填卡片这些麻烦手续。

有的同学看书是有目的有系统的。

一个姓范的同学每天摘抄《太平御览》。

我则是从心所欲,随便瞎看。

我这种乱七八糟看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我觉得这个习惯挺好。

夜里,系图书馆很静,只有野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

我差不多每夜看书,到鸡叫才回宿舍睡觉——因此我和同寝室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

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有。

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

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一篇宣传国民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篇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

这批评很尖刻,也很形象。

“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

事隔近五十年,我对这一警句还记得十分清楚。

当时有一个“冬青社”(联大学生社团甚多),颇有影响。

冬青社办了两块壁报,一块是《冬青诗刊》,一块就叫《冬青》,是刊载杂文和漫画的。

冯友兰先生、查良钊先生、马约翰先生,都曾经被画进漫画。

冯先生、查先生、马先生看了,也并不生气。

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

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

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原载于《芒种》1992年第10期,有删改) 文本二: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

说实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

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垂胸,双目炯炯,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感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然而扎扎实实。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因为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题,也很难有系统,大都是随意而谈,声音不大,也不好懂。

不好懂,是因为他的湘西口音一直未变,也因为他的讲话内容不好捉摸。

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跃的人,常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

沈先生真不是个长于逻辑思维的人,他从来不讲什么理论。

他讲的都是自己从刻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没有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数教授教课认真,“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委婉表达了对敷衍了事的教授的不满。

B.文中“只有野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夜里在系图书馆读书时环境的静谧。

C.三青团在壁报上宣传国民党的观点,“群社”痛批其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有暗示其为国民党走狗之意。

D.作者认为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虽然不大会讲课,但绝不照本宣科,所讲内容均为自己刻苦实践的“经验之谈”。

【答案】A 【解析】“委婉表达了对敷衍了事的教授的不满”理解有误,西南联大“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很随便”在文中是不拘一格的意思,与“敷衍了事”大为不同。

像刘文典教授一学期才讲了半篇《海赋》,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透彻的钻研,是不可能讲这么长久的。

从文中的记叙和描写来看,作者对这些有真才实学的教授非常敬佩,根本没有不满之意。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南联大”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组成,抗日战争时期设立于西南地区。

B.《红楼梦》是古代笔记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C.《离骚》是先秦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辞采瑰丽,结构宏大,充满浪漫色彩,深受现代诗人闻一多的欣赏。

D.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代表作为《边城》。

他只有小学学历,自学成才,不擅长逻辑思维,讲不出理论。

【答案】C 【解析】A.“复旦大学”有误,从文本一最后的“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来看,应为南开大学。

B.“笔记小说”有误,笔记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具有情节结构的笔记体著作,“四大名著”都是章回体小说。

D.“讲不出理论”有误,文本二是说沈从文先生“从来不讲什么理论”,“不讲”不是“讲不出”。

3.作者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新校舍”的校门、道路、伙食和教室,这样写的目的何在?试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介绍联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照应文章题目“新校舍”,对新校舍的校门、教室等进行描述,使读者对它有了具体印象。

②反衬西南联大的人才之盛。

“新校舍”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却培育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两相比较,衬托出联大的成就之大,并引发人们的思考。

4.如欲以“‘自由’是培育人才的沃土”为题为《新校舍》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文本概括评论要点。

(6分)【答案】①教授讲课完全自主,极其自由。

②学生上课、借书没有严格约束,十分自由。

③学生思想开放,学校不加干涉,颇为自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6分)雪落北方查干①辽阔的北方,是雪的故乡。

北方,因雪浩瀚而圣洁。

毛泽东有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对于下雪的北方而言,极有概括性,也具画面感。

有雪的北方大地,确如诗里所说:雪飘万里,白茫茫的一片。

在我的童年,我的故乡,无雪非冬天,无雪便不可思议。

一到冬天,故乡大地只有一种颜色:纯粹的白。

习惯了绿色的双眼,对于这一大片冷冽的白色,并不隔膜,而且感到与绿色同样的喜爱,这便是北方人的性格与品质。

②北方的雪,像一位微醉的牧羊人,身穿白色羊皮袄,手持羊皮酒壶,在草原上摇晃着行走,有目的无目的地行走。

降雪之前的北方天空,十分安详,就那么一大片地蓝着。

而由晴转阴,极为迅速,摆出默然不语的沉闷样子。

这时的风是偷懒的,悄没声息地钻入乱草堆里,呼呼大睡。

而地面上的水汽,却悄悄然飘向天空,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凝结成水滴或冰点,往下坠落。

有时轻扬,有时飘摇,美态十足。

③听牧羊人说:雪,是北方草原的一张暖被,覆盖之处,都是温暖的梦乡。

的确,潇洒着飘来的空中精灵,情盖草地,一展即千里,使干旱的冬日草稞,饮得雪水,重展生机。

这是牛马羊驼的福气。

由雪滋润的草根,多了几分甘甜与滋养,露出地面的部分,就有了青草的芬芳和几分嚼头。

吃得羊儿、牛儿、马儿、驼儿欢喜十分。

它们拱着雪,啃着草尖的幸福样儿,看了让人动容。

就连野兔们,一蹦一跳,剪着双耳撒欢的样子,足使你享受生命饱食之后的欢乐气息。

厚厚的雪被,使草叶免受干旱与寒气的死亡威胁,温暖过冬,去迎春风。

这是上苍赐予北方草原的特殊关照。

④铺展雪被的北方草地,洁白一片,无边无际,一望让人惊讶不已。

那些远山和近岭,淖尔和枳芨滩,不分彼此,一律白盔白甲,静默在那里,在阳光温煦的照耀下,闪着柔和的光芒。

只有那两行勒勒车印,伸向遥远的天边,似两行蒙古文的祝酒词,辉映着碧空。

而那一行梅花蹄印,是牧羊犬留下的,它紧追勒勒车,在雪地上玩着花样。

这个时候,蒙古包青蓝色的炊烟,缭绕着上升,似是情人手中的哈达,招摇于长天。

炊烟一旦升起,马群就会活跃起来,奔腾于雪原上的马群,似潮水般东奔西突,尽情地撒欢。

而野羊群,也在此刻出现于地平线,它们移动的速度很快,像是谁在泼墨,一挥而就。

这时的雪原,由宁静转而响动,因为随风而来的驼铃声,已经挂在一切生灵的耳边。

驼铃带有禅味的叮咚声,使雪原重又安静下来,它是遥远的信息,也是问候。

又是一声又一声,响动在久远回忆里的心跳。

⑤雪落北方是辽远的。

尤其在草原上,雪这么一落,地平线便绵延得一望无际。

有一点移动之物和色彩,就显得十分显眼,就像玉盘里落下珠玑,一清二楚。

有一年,在大青山背后的杜尔伯特草原上,我远远看到了一只火狐狸在雪地上行走。

火狐之美,可与张家界的锦鸡媲美。

毛色鲜红艳丽,似一团燃烧的火,在那里移动。

唯洁净如绸的雪地,才可衬托出它原始的天然之美。

可惜,丹青手们,未能遇见它。

⑥说起雪,雪山也有雪。

只是它高高在上,虽极美,可望而不可即的。

唐人杜甫,所见到的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那是千秋雪,是雪线以上的雪。

它美,美在窗口那么大的视线里,过过眼瘾就是。

⑦边塞诗人岑参所见到的,则是另一番雪后美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