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高二语文课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高二语文课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高二语文课文高二语文《说“木叶”》课文解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出自《九歌·湘夫人》,全诗抒写湘君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湘君来到湘江边与湘夫人约会,但湘夫人却只降临在江北的沙洲之上,湘君远远望去,却不能相会,心中愁苦万分。

此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湘君“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南朝诗人。

此两句烘托秋月初升之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氛围。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南朝诗人。

此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

这是诗开篇的景物描写,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下面节士内心的慷慨之情。

浦,水边;歇,在这里是“萦绕”的意思。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原为南朝梁大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渡河北》一诗。

开头这两句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对南国无限思念的感情。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一段,开门见山,径奔主题。

作者列举读者习见的古代著名诗文为例说明一个现象: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那么,“木叶”有什么诗意,为什么会受到诗人们的钟爱呢?读完本段,读者自然会带着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致地随着作者继续深入探讨。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诗句大意是:橘,这天地间美好的树呀,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后皇,皇天后土,这是对天地的尊称。

徕,通“来”,句中助词。

服,习惯、适应。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汉代诗人。

诗通过描写山中的艰苦危险,劝隐士放弃山林隐居生活。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选自汉《古诗十九首》,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华滋,茂盛的花朵。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作者通过对“木”字的释义引出诗歌语言中又一个奇特的现象:“木”的意义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却大量地运用“木叶”一词,少有“树叶”一词。

这是为什么?由此,作者把探究推进一层。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宫体诗人。

“鸟飞得”,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得,得意,满足。

另说是“鸟飞碍”,指树叶茂密,鸟飞受到阻碍。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后面的句子是:“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华,花。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柳恽,南朝诗人。

此诗描写江南女子对远在北国边境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诗写思妇由眼前所见江南秋天之景而遥想塞北寒秋之景。

捣衣,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

亭皋,水边平地。

陇首,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沈佺期,初唐诗人。

此诗写闺妇对远行戍边的丈夫的思念。

所引诗句大意是: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戍守辽阳十年,她日夜怀想思念。

砧,捣衣用的石头。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作者顺着“树叶”“木叶”的思路继续探索,又发现一个语言现象:古代诗人不仅常常单用一个“树”字,而且凡是在该用“树叶”一词之时也常常化繁为简,只单用一个“叶”字,而用“木叶”一词之时却反过来避简就繁,一字不省,于是作者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在古代诗歌中“树”与“叶”竟然不连用呢?]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原为南朝梁臣,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

历仕西魏、北周。

此赋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作者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

所引诗句借景物描写形容梁朝军队溃败的情景。

“涔阳”,江岸名,今湖南澧县有涔阳浦。

极浦:遥远的水边。

涔,cén。

《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作者继续探索又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古典诗歌中不仅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而且还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第二段,作者通过对古代大量诗歌语言的分析,发现一条规律,即明明是描写“树叶”,却偏偏用“木叶”,明明是描写“落叶”,却偏偏用“落木”。

作者说这是前人在诗歌语言上的创造。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造?其中的创意又表现在哪里呢?读到这里,自然又会激起继续探讨的兴致。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由对现象的分析深入到对本质的探讨。

作者分析“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

诗人为什么钟爱一个“木”字呢?原来诗歌是用形象思维,不用概念思维,“树叶”“落叶”虽然概念准确,合符逻辑,但是无助于形象的创造;“木叶”“落木”虽然从概念上看违背了逻辑,但是却有助于形象的塑造。

那么,这个“木”字是怎样有利于形象的塑造,又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岂不大可思索吗?”读者不由又期待阅读下文。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蜀道难》练习试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蓝田日暖玉生烟B.只是当时已惘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百年多病独登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解析:选C。

C.均为介词,比。

A.名词,对男子的尊称/名词,生成、出现;B.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名词,疾病/动词,担心、忧虑。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横绝峨眉颠B.铁骑突出刀枪鸣C.老大嫁作商人妇D.只是当时已惘然解析:选D。

D.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

A.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为“可能或能够;许可”。

B.突出:古义为“突然冲出”,今义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C.老大:古义为“上了年纪”,今义为“排行第一的人;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对首领的称呼”。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C.转徙于江湖间D.血色罗裙翻酒污解析:选D。

D项为被动句,其余均为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侧身西望长咨嗟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D.雄飞雌从绕林间解析:选D。

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5.名句默写。

(1)尔来四万八千岁,________________。

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

(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

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

(4)《锦瑟》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横绝峨眉颠(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3)幽咽泉流冰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8题。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甲慢乙丙复丁,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6.这首诗音调谐美,原因之一是选用了双声叠韵字。

双声,即指________,如________;叠韵,即指________,如________。

答案:两个字声母相同幽咽两个字韵母相同间关7.诗中甲乙丙丁四处,每处应填一个字,以下最恰当的一组是()A.挑拢捻抹B.抹拢挑捻C.拢捻抹挑D.拢抹捻挑解析:选C。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已有的词语知识作答。

8.下面的诗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得非常传神,将下列诗句的标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