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市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复习(含解析)

济南市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二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复习(含解析)

一、解答题1.小华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若他所用的R为木炭,你认为他的实验能否成功,说明理由。

解析:不能;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压没有明显减少,水无法进入,故不能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原理。

用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可燃物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的体积来暗示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压没有明显减少,水无法进入,故不能成功。

点睛:用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所选可燃物应满足条件有①能在空气中燃烧②燃烧时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③燃烧时不能产生气体。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解析:防止冷凝水回流【解析】试题分析:加热试管中的固体时,一定要将试管的底部略高于试管的口部,防止水倒流,使试管倒流。

3.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写出集气瓶内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将硫代替红磷实验,是否能成功__(填“能”或“不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华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解析:红磷的量不足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不能 瓶内硫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不变 实验结果更准确或环保【解析】本题利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考查了测定原理、实验关键、现象和结论、装置的评价和改进等内容。

(1)如果装置漏气,红磷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都能够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硫在空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瓶内压强不变小,水不能倒流到集气瓶中,所以不可用硫代替磷;(2)装置的优点:装置始终密闭,空气没有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点睛: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了氧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减小。

4.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用相应的序号填空:(1)用纯净物制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各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 (1)(2)【解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解:(1)、用纯净物制氧气为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5.过氧乙酸是一种消毒剂,其化学式为CH 3COOH ,填写下列空白:( C :12 H :1 O:16)(1)过氧乙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依次为_________;(2)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依次为_____________;(3)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___________个原子。

解析:2:4:2 (或1:2:1)6:1:86040%8【解析】(1)由化学式可知,过氧乙酸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依次为1:2:1;(2)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4×1):(16×2)= 6:1:8;( 3)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4+16×2=60;(4) 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260×100%=40%;(5) )每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2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共有8个原子。

6.按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磷的量一定要过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5)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分析原因可能是(只需填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使氧气完全反应氧气已完全反应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红磷量不足【解析】(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红磷要过量,目的是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即使氧气完全反应;(2)红磷燃烧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密闭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完,红磷就会熄灭; (3) 冷却后,松开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水进入到集气瓶中,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4)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5)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对实验的成败注意事项为:要保证药品过量,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同时一定要等到温度恢复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让外界液体进入装置内。

所以造成结果小于15,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漏气;没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等。

7.某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其中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请回答以下问题:(1)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补全空白处的实验步骤:a.组装仪器,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如图所示,在集气瓶中加入50ml 水,并夹紧止水夹;c.取过量红磷放入燃烧匙,点燃后立即伸入集气瓶,迅速塞紧胶塞;d.待红磷熄灭后,打开止水夹,记录此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3)同学们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30ml ,造成该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小组同学尝试使用其它物质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并且查阅了相关资料,如上图所示,下列物质不能用于代替红磷进行该实验的有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木炭 B .铁丝 C .镁条解析:4P+5O 22P 2O 5 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置不严密(装置漏气)、或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ABC 【解析】(1)红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4P+5O 252P O ;(2)组装好仪器后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装置气密性不好或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都会造成测定的数值偏小;(4)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铁丝和空气不会燃烧,镁能与氮气反应,所以都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ABC 。

点睛: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物质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不是气体且不与空气中其他成分发生反应;(3)生成的物质为固态。

8.随着四季转换,我们周围的空气或干燥或潮湿,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研究表明大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占空气体积的0%-4%。

(1)请列举两个生活中的事例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①______,②______。

(2)我们的教科书在列举空气组成的时候没有列出水蒸气含量,请你大胆猜测教科书没有列出水蒸气含量的原因。

______。

解析:酥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变软了 从冰箱中拿出的杯子,外壁有水雾等 因为水蒸气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分析】(1)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2)考虑气候的变化对水蒸气含量的影响。

(1)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比如酥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变软了;从冰箱中拿出的杯子,外壁有水雾等;故答案为酥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变软了;从冰箱中拿出的杯子,外壁有水雾等;(2)因为水蒸气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故其在空气中的含量变化很大;故答案为因为水蒸气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合理即可)【点睛】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人类为探索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以阅读下列信息:数十亿年来,地球大气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表所示是原始大气和目前空气的主要成分:根据上面提供的信息,运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原始大气是指绿色植物出现以前的大气。

假设把现代的人或其他的动植物放在原始大气中,你认为他们能否生存下去?_____。

原因是_____。

(2)绿色植物出现以后,原始大气中的2CO 逐渐减少,2O 逐渐增加,原因是_____。

(3)随着原始大气中2O 缓慢地增加,4CH 、3NH 、CO 等气体逐渐被氧气氧化而缓慢地减少,使大气的成分逐渐演化成现代大气。

原始大气中NH ,可转化为现代大气中的_____。

试写出氧气分别与CO 、4C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解析:不能 在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反而有有毒的CO 、3NH 等物质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2CO ,放出2O 2N 、2H O 222CO O 2CO +光照、2242CH 2O CO O 2H ++光照【解析】【分析】根据4CH 、3NH 、CO 、2CO 等的性质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