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1.1 规划任务背景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

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1.4.6《婺源县总体规划》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1.5 发展战略1.5.1 根据镇头镇的矿产资源条件及现有经济发展优势,依托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贯彻“工业兴镇”的发展战略。

1.5.2 加快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投资环境,加速对外交通、通信、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化,促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1.5.3 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在发展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增强综合实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5.4 依靠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毛竹、蔬菜、茶叶、苗木花卉种植,建材加工业及煤炭、石灰石开采业等优势产业,开辟农、林、副产品深加工,增值增效。

1.6 发展目标1.6.1 以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基础,重点抓好水泥厂、石灰石厂、煤矿等工业企业的建设,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带动相关工业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镇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1.6.2 进一步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使镇头镇镇区成为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具有一流的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

1.6.3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民营企业与个体经济的稳步发展,以求达到规模产业化生产。

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如建材加工业、石灰石、煤炭开采等产业,以及毛竹、油茶、蔬菜、苗木花卉种植等,达到规模化生产。

1.6.4 打造旅游精品线,尽快把旅游业建设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导产业。

1.7 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7.1 预测2007年镇头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99万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7元,人均年增加22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88万元,年平均增长12%。

预测到202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3.2227亿元,年平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8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57元;全镇财政收入达到1087.5万元,年平均增长10%。

1.7.2 2007年全镇总人口预计达到1.239万人,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2020年全镇总人口达到1.8066万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2020年镇头镇城镇化水平预测达到40%。

1.7.3 文教卫生指标:规划2007年全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全镇9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0年100%。

医生以上医务人员达到平均每人服务人口在2007年达到500人以内,2020年达到300人以内。

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在2007年达到4床/千人,2020年达到6床/千人。

1.7.4 基础设施指标:镇区自来水普及率2020年达到100%,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50%,全镇人均综合用电量2020年达到732千瓦时,生活燃气普及率2020年达到大于80%。

1.7.5 环境保护指标镇区污水处理率2020年达到90%,下水道普及率2020年达到100%。

生活垃圾清运率2020年达到100%。

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2.1 镇域发展规模预测2.1.1 镇域人口发展现状至2003年底,全镇总户数2628户,总人口10105人,镇域人口密度为117.5人/平方公里。

镇域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依据近1999~2003年的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分析,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近三年来的统计平均自然增长率7‰以内,机械增长率在0.1%左右。

规划依据江西省“十五”目标,“十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故规划按实际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控制。

2.1.2 镇域人口预测近期自然增长率及远期自然增长率均按7‰控制,同时考虑撤村并村及镇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会吸纳周边乡镇人口,加大镇域工业、商贸业的发展吸引人员的增加,导致流动人口与机械增长率会提高较快,其近期机械增长按2000人计,远期机械增长按4500人计,人口发展预测按下式计算:Q=Q0(1+K)n+PQ—规划期末镇域总人口发展预测数(人)Q0—计算基期镇域总人口现状数(人)K—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P—规划期内机械增长数(人)n—规划年限(年)近期人口预测:Q2007=10105×(1+7‰)4 +2000=12390(人)远期人口预测:Q2020=12390×(1+7‰)13 +4500=18066(人)2.1.3 经济规模预测依据镇头镇历年经济情况分析,2000至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增幅稳定,2003年与上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财政收入增长8.6%。

在规划期限内,经过调整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镇头镇经济将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近期将增长较快。

而经济高速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期增幅将减慢。

因此远期低于近期的增长速度,考虑镇头镇经济现状,国内生产总值近期增长率按16%,远期增长率按11%;财政收入近期增长率按12%,远期增长率按10%,因此,近期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299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88万元;远期国内生产总值32227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87.5万元。

2.2 村镇布局规划充分分析现状村镇分布,人口分布,地理及资源与交通条件,产业特色以及村镇在镇域体系中地位和职能,从全局角度出发,协同周边县、市、乡镇的关系,合理规划村镇空间等级规模,随着镇头镇经济的发展及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立大镇战略的实施,农村城市化进程将相应加快,规划未来村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2.2.1 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镇域中心—即镇区,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的中心,镇区与村镇之间的凝聚与辐射作用贯穿整个村镇体系的发展,加快镇区建设是完善村镇体系的首要任务。

镇头镇镇区位于镇域中部,规划建设用地为101.4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指标99.44m2/人,镇区人口将增至10200人。

第二层次:中心村—镇头村、游山村、冷水亭、张村、梅田村在发展种、养殖业的同时,利用丰富的水泥原材料资源,做好水泥厂技改或引资建厂,打造旅游精品线。

大力发展蔬菜、油菜种植及毛竹、苗木花卉种植。

第三层次:基层村—作为村域政治、经济中心,以发展农副生产为主,突出各村特色产业发展。

2.3 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规划2.3.1 道路系统规划规划依托景婺高速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镇域道路系统的建设,改造原村级公路并使之达到四级晴雨路标准,从而实现乡镇道路交通顺畅,交通安全有保障。

对镇区道路进行全面规划,对原来部分道路进行拓宽改造,铺设水泥路面,增加绿化带,做到人车分行。

2.3.2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2.3.2.1 给水工程规划在镇头镇镇区小河上游建造一座水厂,规模达8000m3/d。

镇区由水厂集中供给,供水普及率在规划期末达100%,水厂水源取自水厂附近的河水。

镇区基层村采用集中供水方式,在规划期末,供水普及率达80%以上。

其它各村圩可按各自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选择采用集中式供水或分散式取水方式。

2.3.2.2 排水工程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需经无害化处理(化类池或埋地式无动力静水处理设施);工业污废水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排入污水主干管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水体;雨水就近排入水体。

其它村圩采用雨污合流制,生活污水化类池或沼气池处理,无害化后方可排入水体。

工业废水需排入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入水体。

2.3.3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2.3.3.1电力工程(1)镇域供电现状镇头镇现只有一回路10kV架空线路供电,导线型号为LGJ-35,电源引自立新煤矿35kV变电站10kV侧,立新煤矿35kV变电站变压器容量为2000kVA。

35kV线路引自中云变电站。

(2)镇域用电量预测根据江西省建设厅颁发的《江西省重点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规划各村生活用电为650W/户,农业用电为15W/亩,乡域各村远期用电负荷为1645kW。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