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2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2

则价相若;五谷多寡同,则价相若;屦大小 同,则价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9、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 则没为奴婢。《柳子厚墓志铭》
10、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晋灵公不君》 11、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负羁绁以从。
《左传·定公八年》
12、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韩非
子·定法》
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同上)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 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
娄下》
3、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 则朝以死。唯君裁之。《左传·僖公十年》
4、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富而兵强。《冯谖客孟尝君》 1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
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13、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
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留侯世家》
1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
子·梁惠王上》
1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劝学》
16、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
公三十一年》
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
论》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左
传·僖公十五年》
4、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汉书·高帝纪》 5、之子于归。《周南·桃夭》 6、羔羊之皮。《召南·羔羊》 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5、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6、宜围棋,子声丁丁然。《黄冈竹楼记》 7、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8、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9、吴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连词“为”
用于假设复句中,可译为“如果”。
动词“为”
含义广泛,它像一般动词一样,可以用作谓语, 并带宾语。
语气词“为”
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

连词“而”
1、用于联合结构中,具有联合关系的两项地 位平等,不分主次。连接做谓语的两个动词、 形容词或词组起关联作用。
❖ 解释下面句中“于是”的意思。
1、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
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
之。
《左
传·襄公三年》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四》
3、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
《庄子·惠子相梁》
4、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 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于(於、乎)
➢ 于与於
在古代文献中是两个字,后“於”简化为 “于”;
二者的用法大致相同,上古音不同; 于、於古今字; 分工不同。(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在被动句或
描写句里一般用“於”。)
1、遂寘姜氏于城颖。《郑伯克段于鄢》 2、癸酉,师陈于鞌。《齐晋鞌之战》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5、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
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4、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5、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 出诸厕,遂以为殉。《左传·成公十年》
6、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 7、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史,
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4、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连词“则”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转折关系 4、条件关系 5、假设关系 6、表示说明或者判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2、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 之?——然子病矣!《齐晋鞌之战》
《左传·成公三年》
1、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2、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同上) 4、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同上) 5、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史记·魏
公子列传》 6、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

➢ “然”作连词,连接句或段,表示转折,可译为“但 是”、“可是”、“然而”等;
➢ “然”作代词,用作指示代词,常指代上文所说的 情况,一般充当谓语;
➢ “然”作词尾,放在形容词后。 ➢ “然”作助词,表比拟,相当于“像… …一样”、
“像… …似的”。
练习
1、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庄子·徐无鬼》 2、臣不敢载之于书。《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天论》
1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齐晋鞌之战》 1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
上》
19、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 人矣。《答李翊书》
介词“于”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 2、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3、介绍比较的对象。 4、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 于与乎
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3、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教战守策》 5、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
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
也》
7、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论衡·儒增》 8、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
介词“于”在古籍中又写作“乎”。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代替“于”。 1、被动句通常不用“乎”字 2、“对于”的意义不用“乎”字 只用“乎”不用“于”(“恶乎”的意义是“于何”
时)

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
克段于鄢》
2、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
6、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7、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8、吾于天下贤士,可谓亡负矣。《汉书·高帝纪》
❖ 下列句中的介宾词组位置不同的是() A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B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C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离娄上》 D 燕于姬姓独后亡。《史记·燕世家》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 2、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 3、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
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史记·刺客列传》
4、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 如姬。《史记·魏公子列传》
1、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
介词“诸”
1、“之于”的合音词; 2、“之乎”的合音词; 3、用作“之”或“于”; 4、用作定语,表示多而不定之数,可译为
“众”、“各”等。

介词“为”
1、介绍动作行为所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 为为谁(什么事物)而发,可译为“给” 、 “替” 、“向” 、“对”。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因为”、“为了”。
入蔡州》
6、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豳风·东山》 7、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8、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
蛇者说》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 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10、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11、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
2、用于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前 后语意是一种相承关系。
3、用于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有突 出谓语的作用,句中往往含有转折或假设的 意味。
代词“而”
表示第二人称,多作定语,有时也用作主语。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
荐》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