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树人”需要鲁迅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
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
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
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既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
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
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
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
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
“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一、学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作者连线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曾经留学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 正传》《故乡》《社戏》等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祝福》等收入小说集《彷徨》。
三、背景探寻饱含悲愤的记念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政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就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揭露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深刻指出了烈士死难意义,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
四、归纳整理1.字音①洗涤.( dí ) ②不惮.( dàn ) ③尸骸. ( hái ) ④桀骜..( jié ào ) ⑤寥.落( liáo ) ⑥赁.屋( lìn ) ⑦绯.红( fēi ) ⑧噩.耗 ( è ) ⑨菲.薄( fěi ) ⑩浸渍.( zì ) ⑪喋.血( dié ) ⑫黯.然( àn ) ⑬攒.射( cuán ) ⑭惩创.( chuāng ) 2.字形⎩⎪⎨⎪⎧ 踌( chóu )踌躇畴( chóu )平畴祷( dǎo )祈祷 ⎩⎪⎨⎪⎧ 喋( dié )喋血牒( dié )通牒谍( dié )间谍⎩⎪⎨⎪⎧ 殒( yǔn )殒身不恤陨( yǔn )陨石 ⎩⎪⎨⎪⎧惮( dàn )肆无忌惮殚( dàn )殚精竭虑 3.词语(1)流逝·流失【辨析】 两者都有“失去”的意思。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多用于无形的事物,如“岁月流逝”。
“流失”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
如“水土流失”。
或者指有用的东西、人才流散失去,如“人才流失”。
【运用】①跟随鲁迅先生的笔触,跟随时光的________,走进绍兴,静静体会一座古城独特的韵味。
②美国政府大规模资料搜集计划曝光后,美国科技公司也身受其害,海外客户开始________。
答案①流逝②流失(2)暴发·爆发【辨析】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或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或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运用】①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________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②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________起来了。
答案①爆发②暴发4.成语(1)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2)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3)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
(4)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5)痛定思痛:意为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
(6)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7)出离愤怒:指的是比愤怒更甚,形容愤怒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
一、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除了写刘和珍外,还写了哪几类人?他们在“三一八”惨案后有什么表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写东西的必要: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自觉有责任去揭露事件的真相,悼念烈士,鞭挞凶残的杀人者及无耻文人,并且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自然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②无话可说:但因为“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出人意料,作者为刘和珍等人惨遭虐杀感到悲痛欲绝,“出离愤怒”;同时他也深知在当时“非人间”的社会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分辨是非曲直的,所以“实在无话可说”。
3.作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真的猛士”?为什么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些革命先驱者。
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沦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所以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4.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刘和珍是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多么可爱的青年。
段政府杀害的、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卑劣便不言而喻,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都历历在目,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
这能使人想到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
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5.请结合文中写到的刘和珍的事迹,概括其品质、精神、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思想进步、追求真理。
虽然她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
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
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鲁迅的战友和同志。
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
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
她曾因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
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
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
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6.鲁迅先生在本文中谈了自己对“请愿”的看法在,《空谈》一文中也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
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
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知,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
”请结合本文谈谈: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是怎样的?他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吗?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一:鲁迅先生并非不以请愿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