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8个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主要是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的影响。
老庄厌恶人生,要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纷争、喧闹的“人间世"。
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可以说是产生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
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与空灵之美的那种琼澈晶莹的艺术境界,从表面上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而实际上,佛道两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空灵之美则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奔雷逐电、慷慨悲歌的壮美,又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优美,还有纤尘不染、玲珑剔透的空灵美。
这种空灵美并非是老庄的“虚"“静",佛教的“空”“忘”那样引人飘然出世的“禅意”和“禅境",而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
空灵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广阔廓大。
如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所写,湖草青青,湖面无际,多么廓大的境地!其次,空灵美因其“灵”,所以境界闲淡、琼澈。
再次,空灵美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绪的急剧波动,而只能使人感到闲散、飘逸,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
第四,空灵美是虚与实、浓与淡的浑然统一。
从表面上看,似乎“虚”“淡”与现实生活仿佛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其实,它又蕴含着“实"的情调、“浓"的色彩,它以空灵的形式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空灵美既存在于艺术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
南宋画家马远一反以前画家的那种“全境山水”构图,很有选择地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在一角半边中集中画面的物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情调。
如他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画面上的物象集中在边角,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远水平野,给人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空间感。
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满纸山水”来,马远的“残山剩水”具有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
自然界的“空灵美”更是俯拾即是,当你漫步于海边,面对着无边的大海,你会觉得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进入一种忘我状态,空灵而超然。
空灵可分为时间之空灵和空间之空灵。
空间之空灵如前所述,令人觉得宇宙之大、个人之小。
时间之空灵则是:岁月冉冉,年华易逝,稚子婴儿,转眼老之将至矣。
你会觉得岁月之无穷,人生之有穷。
由于空灵美具有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欣赏时,总觉得它的内涵难于穷尽,难于理解。
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审美者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但物我之间的距离终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终难抵达。
审美主体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这种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却无法大彻大悟。
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
欣赏空灵美之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
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摘编自《金苹果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灵美是与壮美、优美相对的一种美,它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影响,但又明显区别于老庄的“虚”“静”与佛教的“禅境”。
B.空灵美境界廓大,同时,又是闲淡、琼澈的,另外,它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会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急剧波动。
C.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等与空灵之美的琼澈晶莹境界看来相似,实则相反,因为二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完全不同。
D.形成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要数老庄要求超脱尘世纷扰的思想和“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空灵美美感与审美主体个人情感体验关系非常密切。
当你漫步海边,面对无边的大海,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岁月冉冉,年华易逝,都离不开主体的体验。
B.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和审美对象之间会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是由空灵美境界廓大、琼澈的的特征所决定的。
C.马远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满纸山水”更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与情调。
D.绘画中的空灵美是因为画家作画时更灵活,更少束缚,可以随意挥洒而产生的,如南宋画家马远只在画幅的一角半边集中画面物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欣赏空灵美的时候,最初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随着意蕴的深化,渐渐进入无我之境,这时,对空灵美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B.空灵美虽说离不开“空”“灵",却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无论是时间之空灵,还是空间之空灵都不例外。
C.空灵美的欣赏对象的内涵总是让人觉得难于穷尽,难于理解,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这就给空灵美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D.空灵美的形成是因为审美的对象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艺术美上的空灵美如此,自然界存在的空灵美同样如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竑,字公度。
正统四年进士。
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
读弹文未起,王使出待命。
众皆伏地哭,请族.振。
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
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
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
"王命出二人。
众又捶杀之。
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
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
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
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
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
”且引罪乞罢。
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
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
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
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
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
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
”帝复命侍郎邹干贲帑金驰赴,听便宜。
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
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节选自《明史》)[注]①狩:巡行、巡视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共击之,立.毙立:马上。
B.内官毛贵……请置.诸法置:处置,用……来处置。
C.王亦以是深重.竑重:器重。
D.从皆伏地哭,请族.振族:召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3分)()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②督毛福寿、高礼军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④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⑤竑乃自劾专擅罪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来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
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
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
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
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
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
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
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5分)译文:(2)“民旦夕且为盗。
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辋川闲居王维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①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莫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
[注]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
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
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
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8.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分)答: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告子上》)(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戴望舒《雨巷》)(3) ,不仁;失其所与,;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侯德云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
住在里面,挺舒服。
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
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
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
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
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
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
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要厚一点,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
”哪弄呢?我犯了愁。
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
“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
”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
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
人家能借么?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厚木板。
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
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在筛沙子的人。
“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