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古建筑群简介1.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该书库位于昙华林138-139号,建造于1920年前后,为平面方形、三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越街正对夏斗寅公馆大门(已拆)。
建筑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公共图书馆)书库,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现存的书库便成为见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实证了。
1899年,美国人玛丽・伊丽莎白・伍德来到中国探望其在武昌昙华林的弟弟罗伯特・伊・伍德,随后留在昙华林的文华书院教基础英语,1903年,在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筹办阅览室,开展多种图书宣传活动。
1910年,扩大馆舍,命名为文华公书林,附设于文华大学。
以后成为文华中学、文华大学两校学校图书馆。
该馆向社会开放,学校师生可借阅图书,社会人士亦可利用。
并设巡回文库,选择良好读物寄存于武汉各学校,供学生借阅、定期更换。
组织名人讲演,发展读者队伍,扩大阅读指导。
馆内设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和商学书籍、研究中国的外文书籍专藏室。
据1918年 3月调查,该馆藏书有汉文1012种11771本,西文6704本。
每季阅览人数达7238人,年经费达3500元。
图书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编。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
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曾产生积极影响。
1929年后,该馆成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图书馆。
20世纪90年代,遗存在昙华林湖北中医学院内的文华公书林旧址被拆除了,伍德小姐的感人故事和蜚声中外的文华公书林都只留在了近代史的记载之中. 理由:首先就历史价值来说,它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就人文价值来说,它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曾产生积极影响。
并且文华公书林旧址目前已经不存在了,伍德小姐的感人故事也只留在了近代史的记载中,一些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却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其他人。
我们对这个地方进行一个记忆留存或者是原景修复,有利于保护文物古迹,让后人知道了解这段历史,见证早起图书馆的模样,同时对阅读产生兴趣。
2.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1888年建在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属古典主义建筑,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
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总部设在罗马。
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
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
现在所能看到是礼拜堂,原修女居所只剩下残垣断壁了。
理由:这个教堂是一种大爱的象征,它见证了其他国家的人民对中国的友善。
而这个修女,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在这个地方开办公益事业,为中国人民做了很多善事,这样的人应永远被历史记住,中国人应含着感恩的心去对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的礼拜堂和修女居已经成了残垣断壁,我们有必要去修复这样一个地方。
3.徐源泉别墅建于1945-1946年间的徐源泉别墅,属西式古典风格住宅建筑。
主面对称,居中入口有爱奥尼柱式门廓,廓顶为两层阳台,女儿墙瓦砌空栏,屋顶可上人。
徐源泉(1886-1960),黄冈仓埠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参加中原会战及抗战时期的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1945年退出军界,从事修路、办厂等实业,并修建此宅。
1960年病逝于台湾。
但是现在走进这个院落除一栋建筑还看得起眼外,其它两栋留给我的却是满目沧夷,颓败不堪,沿屋后坡地拾级而上,山上部分已然成为菜地。
理由:抗战老英雄的居住地,而且是西式古典风格住宅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而且目前并没有得到重视和保护,我们可以去搜集这位抗战老兵的一些资料进行一个展示,同时对他的故居进行整修保护。
4.翁守谦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
沿革:。
翁守谦故居在昙华林内,属于中西合璧式住宅建筑,内部是中国传统民居院落式布局,主体建筑装饰采用欧式风格。
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
翁守谦系福建人,曾为北洋水师官员。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兄弟多人战死,故隐居于此,改名换姓,弃官向佛。
于是居于北京小将坊。
后来于1913年左右回武汉定居于此处。
现在租给了制作汉绣的人,可以在这里看到武汉差不多失传的汉绣制作工艺。
缅怀革命先人,具有蛮好的历史意义,同时,它独立于昙华林景区,并没有被哪个组织认定规划,昙华林社区也只是对其进行了简单修葺,项目的可操作性强,动手范围广。
5.朴园钱基博故居概况:该建筑名朴园,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校园内,建于1936年,系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内木板铺地。
2002年维修,内改石板铺地,内外墙装饰更新。
沿革:该建筑原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教授公寓,1952年院校合并后属华中师大,现产权属湖北美术学院,为该院环境艺术雕塑研究所。
2005年3月4日,在武汉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目录中,钱基博故居被评定为一级保护建筑项目。
影响:钱基博(1887-1957)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兼教育家,历任无锡师范、清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兰田师范、武昌私立华中大学、华师大等校教授,著作达20余种,并将5万册藏书和1000余种方志,200余种珍贵文物等,分别捐赠给华师大和江苏泰伯文献馆。
它的第一位主人是碧眼勾鼻的美国教授。
那时和朴园类似的小楼有近百栋;抗日战争中,这里一度成为日军的宪兵司令部,房内也改成了可以推拉的日式门廊;到1946年,钱基博走进这栋历经更迭的小楼,成为住户之一,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1年。
钱基博过世后,这里逐渐变成了学生、教工的宿舍,最多时两层楼里住了20多户人家。
钱基博所居住的房间被改造成了"艺术沙龙"。
如今在深沉的咖啡色背景中,考究的桌椅摆设和野生的芦苇蒿草相映成趣,保留原貌的壁炉和仿古的吊扇、窗户遥相呼应,在这里,艺术的典雅向历史的沧桑致敬,它们一见倾心的邂逅立刻迸射出了无限风华。
老师和学生都乐于沉浸在这里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当中。
曾有湖北美术学院的教授说:"师生在这里聊艺术,常常会聊得忘记了时间。
"如今,小楼门口,那棵300多岁的朴树树阴垂青,把窗口染得碧绿。
此项目具有很厚重的历史感,历史溯源渊源,可以尽我们所能,做成精神层面的记忆留存馆,将名人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
同时,该文物名气较大,宣传渠道广阔。
6.崇真堂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兴建的,它是外国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
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
该教堂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
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
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兴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该堂具有基督教在华中地区打开传教局面里程碑的意义。
1855年,杨格非受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差派来华,第一站在上海学习汉语并传教。
汉口开埠后,他于1861年6月21日来到汉口,首先在汉口汉正街沈家庙上首的金庭公店建立了传教点,他因此而获得了“街头传教士”的称谓。
1863 年,他在大夹街的太平巷口兴建了华中地区第一座基督教礼拜堂——首恩堂。
随之又在大蔡家巷(今黄陂街)兴建了恩光堂,在土垱(今统一街)兴建了救恩堂,并且还在花楼街(今江汉路四明银行旧址处)兴建了“伦敦会花楼总堂”。
杨格非在汉口站稳脚跟后,便向武昌发展,而武昌的情况与作为通商口岸的汉口不同,武昌当时是湖广总督的驻节之地,是华中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的这道防线不易突破。
扬格非清醒认识到,要想在长江中游一带顺利传教,打入武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于是,他指使一些像包廷璋这样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忠实信徒,向武昌官府频频提出建堂申请,继又亲自出马,在英国驻汉领事的协助下,以《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为理由与官府反复进行交涉,1864年7月,官府被迫允准杨格非在武昌戈甲营购地建堂。
武昌崇真堂的兴建,标志着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已正式向基督教(新教)全面开放。
崇真堂开堂后,该堂虽不断有外籍传教士常驻,但该堂堂牧则始终是由华籍牧师担任的,这是武汉宗教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
崇真堂的首任堂牧就是那位申请建堂有功的包廷璋。
到了1951年,堂牧曾宪猷老牧师在崇真堂成立了“三自”革新学习会武昌支会,该堂成为了武昌的“三自”学习中心之一。
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崇真堂的宗教活动即全面终止,其房屋建筑后来亦被用作了纸厂的仓库。
2000年11月,武昌崇真堂经过全面整修恢复了宗教活动。
教堂文化是现代文化较为稀缺的部分。
这个项目点具有很深厚的文化互溶的意味,并且教堂的修缮工作不是很完善,可操作性也很高。
同时当地政府没有着重保护,我们开展项目的束缚力也会比较小。
远安抗战遗址遗址介绍七十七军军部旧址——地处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洋坪镇,原址始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抗战时期曾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军部所在地。
现为远安县唯一一处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原址公益纪念馆。
七十七军简介: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师。
1937年7月7日,就是这支部队,在北京卢沟桥打响了举世闻名的“八年抗战第一枪”。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爆发,将三十七师升格为“军”,并特别授予其“七十七军”番号,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唯一打完八年抗战全程的部队。
1939年4月~1945年8月,七十七军一七九师(师长何基沣)、一三二师(师长王长海)、三十七师(师长吉星文)等驻防远安,远安成为国防最前线。
期间,该军协同远安人民担负起守土抗战的重任,直至抗战胜利。
1948年11月,在著名“淮海战役”中起义,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参与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常晓东,远安县第九届政协委员,正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准备将“远安抗战旧址”(打包)申报为市级抗战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抗战文物保护单位,为2015年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
选取理由七十七军打响了卢沟桥事变“第一枪”,意义重大。
该旧址以民间自费保护为主,政府保护力度不够。
虽然有相关举措,但后期并没有跟进保护,也没有相应宣传。
近年来,七十七军革命先烈后人前往遗址缅怀先辈的报道也很多,但大多零零散散,并没有系统的被政府或者有关部门重视处理。
考虑到我们的项目后期需要寻找出资人进行项目支持,远安抗战遗址革命先烈后人资源多,联系较方便。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政府的支持力度及民间力量配合程度有保障。
恩施抗战遗址据统计,分布在我州的抗战文化遗迹、遗址有数十处之多,其中大部分在恩施市。
据《恩施市抗战文物分类目录》记载,已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抗战文物有五处,分别为叶挺囚居旧址、何功伟烈士就义旧址、中共鄂西特委旧址、洋湾医院、陈诚公馆及复楚亭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