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摘要:本文从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的内涵及目的、当前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制机制的现状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和城乡制度改革机制两方面的解决途径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健全体制,制度改革十八大中强调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重要的、系统的、复杂的、涉及面很广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新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一、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乡规划一体化;②产业布局一体化;③基础设施一体化;④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⑤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城乡经济一体化主要从经济体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农村经济建设较为落后的局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改革力度,以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要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就要深化农村经济各项改革,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构建新型农业关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促进城乡发展和改革,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果,使社会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向更深领域发展。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查阅资料得知:根据有关报道,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
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
2011年4月28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
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总体水平一直较低我国城镇化发展不仅起步晚,且挫折较多,加之长期实行“城乡分治”政策,因而发展水平一直很低。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条件较差。
目前全国还有2.5亿农民饮水安全缺乏保证,近100个乡镇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约200万户农村人口用不上电。
一些地区村镇布局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设施缺乏。
(二)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我国虽然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按一般规律,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但实际上我国城镇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工业化发展。
相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工业化10个百分点以上。
(三)城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世界银行相关资料显示,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其城市化水平突破50%大关;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亦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3734.8美元,而城市化率为46.59%,国民收入跟中国水平差不多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其城市化率都在60%以上,日本、韩国则超过70%。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尽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的特征并未根本改变。
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我国城市空间分布的突出特点是东密西疏。
东部城镇化水平高出西部17个百分点。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五)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尚未得到切实保护,侵犯农民权益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低价征收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较突出,征地纠纷频繁发生。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不到位,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子女教育、廉租住房等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护。
三、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可行措施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以实现推动可持续发展、强化人才吸引力、维护外来人员权益、促进消费市场启动和提升归属感与凝聚力为目标,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制度保证,让人们的迁徙、移居自由取决于更市场化的管理制度:在人口管理技术层面,废除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二元管理结构,建立科学化、高效率、城乡一体的户籍登记、迁徙、管理体系;在市场经济发展层面,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统一劳动力市场;在社会发展层面,为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系统和个人信用系统提供一个基本的制度模板。
要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尽快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身份差异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不平等,并提供均等的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
坚持关注民生、尊重民意,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便民利民、提高效率,简化办事程序,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土地使用的改革。
土地是农村、农民最重要的财富,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涉及城镇发展用地和农村多项改革的深化,紧连广大农民及城乡各方面的利益。
要依照中央规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探索城镇空间扩张和宅基地有效退出的替代机制,促进城乡之间土地要素的流动,改善村镇用地结构,优化各类用地布局,整体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使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并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条件;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进一步带动产业和城镇发展,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完善农民的产权制度。
完善农民产权制度,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破除把所有制实现形式视为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误区,确立公有制、公有产权(包括农村土地公有产权)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破除农村土地农民集体共同所有即姓“公”,农民(农户)作为主体持有(控制)利用即姓“私”的观念,大胆进行以“不求所有,但求持有,重在利用,讲求效率,追求绩效”为目标的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破除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观念,大力发展以农民土地持有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家庭业主公司化经营、“公司+农户”协作联合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现代股份公司经营、现代农科工贸一体化集团公司经营等等,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
要明确农民在土地经营权、农民宅基地、农民房屋的权属界线。
对于农用地或者农村建设用地转城市用地出让金按1:1:1的比例平均分配,征地拆迁一律按照征用土地面积进行补偿。
推进社保方面的改革。
农村社会保障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石,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以及不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分层次、分阶段地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形成城乡一体、有效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制订完善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依此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的逐步接轨。
根据农村社会保障需求建立起专门的保障金筹集机制,通过农民、集体、社会及国家相结合等方式,按照不同比例筹集社会保障金。
通过推动农业及农村整体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式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利用法律手段的强制性对各级社会保障机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规范,依法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有效落实,在保证社会保障资金安全运行的同时,切实对农村居民的利益加以保护。
推进基础建设的融合。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努力实现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公共服务同等共享。
这就要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之路,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条件。
以政府划格子、社会填空子”理念,树立“大整合”观念,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将分散的“村村冒烟”工业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以更好地服务周边广大乡村。
通过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房、自主购房补贴、公用设施由政府投资配套等办法,建设农村新型大社区,以板块名义与城市形成互动,形成新的公共服务圈、文化生活圈。
通过构筑大交通网格,打通统筹城乡发展动力带,拉动周边土地增值。
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建立垃圾收集系统,实现垃圾统一处理;加快水厂、供排水、供热、天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大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虽然大多数设施不生产物质产品,但却是物质产品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必备条件,缺少这些设施,城乡一体化就难以维持和发展。
这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会不断促进产业转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程所致。
对此,必须通过政策导向、市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联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不断加强政府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中的产业布局、推进市场开放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统筹布局,优化经济资源转换组织的运作环境,加快区域内城乡差异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现区域内外经济资源共享和存量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