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阳病辩证论治

太阳病辩证论治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病机: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方用桂枝汤。

意义:桂枝汤不仅可用于治疗太阳病,也可用于治疗杂病,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桂枝新加汤证由营卫不和、营气不足两组症状组成,主要为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等。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方用桂枝新加汤。

(二)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麻黄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

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方用麻黄汤。

【麻黄汤证兼证】【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葛根汤证由伤寒表实证与太阳经输证组成。

辨证要点是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或下利为水粪杂下,无热象或兼下利。

病机: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

治法:辛温解表,生津舒经,升清止利。

方用葛根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发热,无汗,无汗,头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

病机: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治法: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

方用葛根加半夏。

【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寒甚→卫郁→不汗→烦→寒之甚→麻黄加倍(2)大青龙汤中石膏反佐(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大青龙汤证由伤寒表实证兼有阳热内郁症状组成。

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方用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证】【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由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水饮内停症状组成。

辨证要点是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

【表郁轻证】【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麻黄各半汤辨证要点是表证日久,正轻邪轻,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红、身痒。

病机:表郁日久,邪轻正轻。

治法: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表郁日久,证微邪微,无汗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或伴汗出。

身痒。

病机:表郁日久,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方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由太阳表郁轻症兼内有微热症状组成。

辨证要点是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

病机: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治法: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三、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热证】【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词语解释】虚烦:虚,是与有形之邪为实相对而言;烦,心烦。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因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故其辨证要点为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病机:热郁胸膈。

治法:清宣郁热。

方用栀子豉汤。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病变重心在邪热壅肺,故其辨证要点为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咳嗽,痰黄质粘稠,舌红干,苔黄等。

病机:邪热壅肺。

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方用麻杏石甘汤。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舌苔黄燥,脉洪大。

病机:阳明里热炽盛,津气两伤。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用白虎人参汤。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葛根芩连汤证以里热为主,夹有表邪,故其辨证要点为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用葛根芩连汤。

三、虚证(一)心阳虚证桂枝甘草汤证【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词语解释】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冒:覆盖、按压之意。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心悸,欲得按。

病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

方用桂枝甘草汤。

【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词语解释】以火迫劫之:劫者,劫迫也。

以火劫迫,指用温针、艾灸、熏、熨等法强迫发汗亡阳:指亡心阳。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病机: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词语解释】奔豚:证候名。

豚即猪。

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症,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原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奔豚与欲作奔豚的区别奔豚欲作奔豚辨证要点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小便正常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病机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剂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与苓桂枣甘汤鉴别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症状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脐下悸,欲作奔豚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饮停中焦)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饮停下焦)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温通心阳,化气利水【辩证提要】辨证要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1)协热利:伴表证发热的下利(2)葛根芩连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的鉴别葛根芩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辨证里实热下利(表里俱热)里虚寒下利(表里俱寒)症状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利下臭恶稠粘,下利清稀,小便清白,不渴,舌白脉肛门灼热,舌黄弱【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本证由脾虚和表证两部分症状组成,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为辨证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