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四)《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四)《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四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62广东珠海斗门区实验中学刘华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诗《黄河颂》吗?今天我们朗诵其中一节,请看(出示幻灯),应该记得我们学这首诗的时候进行了分角色朗诵,男生领诵是谁呀?生:刘家豪。
师:刘家豪,请起。
师生(分角色齐诵):男领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男合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女合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男合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女合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师:由此,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
同样,在这古老的黄河流域,在这黄土高原,还有一种土生土长的、体现了生命与力量的独特的文艺方式,那就是——安塞腰鼓!(多媒体投影:课题“安塞腰鼓”)师:我们先来欣赏几张画片,来感受一下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情景。
(出示四张图片)早读,我们已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翻开课文,请问同学们读后感受如何?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生1:我觉得这篇课文写得很激情,有强烈的节奏感,让我身临其境。
师:很激情、有节奏感、身临其境,回答得真准确,还有没有呢?生2: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的排比、反复,让我似乎感受到了“隆隆隆隆”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隆隆隆隆的声音”,她的描述真是非常成功。
有谁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疑问吗?生3:“好一个安塞腰鼓”你觉得重复吗?师:是不是啰嗦,我们说文字尽量精简不要罗嗦,在这篇文章里重复了几次?生4:三次。
师:是不是啰嗦?生5:不是,因为这里是用了反复,它使语言有了不一般的韵律,形成了一种回环的气势,所以可以很亲切的表现安塞腰鼓的节奏感。
师:回环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节奏感。
回答得很好,还有没有人补充?生6:我觉得还起到了直接赞美的作用,师:你觉得反复的出现,充分表达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生7:我觉得这三个反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
师:画龙点睛。
刚才你提的这个问题,这几位同学给你回答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继续问。
生8:文中提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是打不得安塞腰鼓”,为什么在哪儿就打不得腰鼓呢?”。
师:问得很好,这里写安塞腰鼓,干嘛要扯到多水的江南呢?是不是离题了?生9:这里实写江南多水,没有空地打鼓。
师:是吗?是不是实写?多水就没有地方打鼓?我们的礼堂里一样可以打鼓呀?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看“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
生10:经不起表演。
师:难道说江南的土地都是玻璃的吗?生11:江南的水更多表现的是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的元素是粗犷,是生命力量的对比。
师:这种理解真是很完美。
我就不说了,她说得比我说得好。
还有没有疑问?生12:在书上第124面第9段,我不明白“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一句什么意思?师:第9段,找到没有?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抒情散文,要善于联想、想象,我想问一下,你读到这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你想象到了什么?生13:我想象到了古战场。
师:古战场,古战场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14:有些人在舞旗,有一些人在骑马。
师:给人的感觉是?生15:很多人一拥而上。
师:很多人一拥而上,战死沙场,因此给我们感觉格外的——生16:豪壮。
生17:激壮。
师:悲壮。
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产生丰富的联想。
你看:“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产生的联想是非常的——生18:豪壮、悲壮。
师:因此它借豪壮悲壮的古战场,给人丰富的联想,来写谁?生(齐):安塞腰鼓。
师:这个时候安塞腰鼓给我们的感觉是——生19:豪壮、悲壮。
师:这就是借一种形象突出另一种形象,便于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因此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不能仅读文字,要有丰富的——生:(齐说)联想和想象。
师:才能品味出文章的——生(部分说):韵味。
生20:我想问文章第12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为什么这样写?师:它写的作用是什么?有没有人来试着回答的。
我想请没有举手的同学试着答一下。
赵敏华。
生(赵敏华)21:因为这一段用了排比的修辞,形容安塞腰鼓的豪迈、壮烈的情景。
师:豪迈、壮烈的情景。
我还想问一下“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他们想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生(赵敏华)21:他们想撞开那种寂寞的情景。
师:寂寞,黄土高原上给人感觉还有什么?生22:贫困。
生23:压抑。
师:这些生龙活虎的后生们,他们要挣脱这一切的羁绊。
生24:我想问文章的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是什么意思? 师:我还不想请别人回答,我问你:在文章前面都写的什么内容?生24:安塞腰鼓是壮烈的、豪壮的、火烈的。
师:在文章28、29、30段,这三段里有一个关键的词,请你们把它找出来。
生(部分):戛然而止。
师:再找。
生(大部分):寂静。
师:这28、29、30段整个给人的感觉是——生(齐):寂静。
师:前面写的是豪壮的,突然变得寂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一下子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安静的气氛。
听到了鸡啼,感到了安静,这叫什么写法?生26:反衬。
师:怎么衬?以动写静。
欣赏一个句子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
一种是形式上,还有一种是——,”渺远的鸡啼”为什么不说狗叫呢?生27:因为鸡啼代表的是黎明,而他们安塞腰鼓是要冲破旧社会的封建思想,贫苦,这样衬托了他们打完了腰鼓后心中的感觉。
师:黎明的到来,新的希望。
答得很好。
这从哪一个角度回答的呢?生28:意境。
师:意境,内容。
因此欣赏一句话一般从两个角度:一种是从意境,内容;一种是从写法。
刚才说到“鸡啼”代表着黎明,给人以希望。
写法上是——生29:以动写静。
师: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沉寂下来的安静,迎接新的希望的到来。
(这是本文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老师意在创设一种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争论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师: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写安塞腰鼓想表达什么思想?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生1:表达对黄土高原上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
师:表达对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在文中哪一段里可以看得出来?生2:在第18段。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耗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能释放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感受出作者对农民生命力的赞扬。
师:请坐。
在18段里,她觉得歌颂了生命的力量。
生3:赞颂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比如,我们的民族是豪放的。
师:你在哪一段里找到的?生3:第12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第16段:“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
”师:我想问一句,这里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什么?生3:坚毅不屈、蓬勃向上、积极进取、而且集聚着生命力。
师:回答得很好,请坐。
生4:还表现了安塞腰鼓独特的美、阳刚的美。
是在第7自然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还有紧接的句子,“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里歌颂了安塞腰鼓独特的——生5:美师:这叫做我们中国特有的外国没有的——民间艺术。
歌颂了黄土高原上这种特有的民族艺术。
生6:我想赞颂了对生命奔腾的感情,表达了他们要挣脱、冲破、撞开那种黄土高原的困倦寂寞。
师:好像和第一个一样,表达对生命的渴望,对力量的表现。
记得刚才在质疑的时候,有位同学提到第19段,在歌颂谁呀?生7:黄土高原。
师:要记住黄土高原是生育了安塞腰鼓这种艺术的沃土,所以作者也深情地赞颂了黄土高原。
尽管它贫瘠、落后,但是却孕育了这么奇丽的艺术之花。
这篇课文表达的意思先暂时理解到这,每一个人的理解都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最后我们要概括起来看一看,哪一个理解更能总括全文。
整篇文章让你感受到的更多地是哪一种理解?这篇文章既然写得这么深奥,写得这么好,我们一起朗诵一遍。
生(齐读全文):(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一板书:)是生命力量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再现是民族艺术的精髓(这是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师:好,读得很好。
这篇文章写得这么大气淋漓,写得那么带劲,它运用了一种很成功的修辞手法,你感觉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生(部分):排比。
师:我们集中地精读第7段至第12段,请找出你喜欢的排比句,仔细品味,试着给我们读一读。
生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你喜欢这组排比句,你觉得应该怎么读?生1:根据形容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节奏来读。
师:节奏,我听到了这个词。
你听“骤雨/一样,旋风/一样,”句子很短,都是两个节奏,我们读的时候,节奏要快一些。
我们来试着读一下,读得要节奏感要强一些,明快些。
这一段写的是安塞腰鼓的鼓点变幻多姿,变得很快,语速要快还是慢?生2:快。
师:对,如果慢,鼓点就没劲啦。
我们来这样读,男生一句,女生一句。
男生先读,开始。
男女生分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很清脆,很好听。
你们觉得节奏感,快感读出来了没有?生3:没有。
师:没有,你觉得毛病出在哪呢?生4:我觉得读得虽然很整齐,但是读得比较相同,没有大起大落,节奏感不强。
师:变化,节奏感还不够鲜明。
我们再来读一下,注意节奏感再强一些。
(指导分男女生再齐读)师:节奏感是强烈些,但我觉得速度还是不够快。
因为鼓点是一个接一个,我们读得很斯文、很稳。
回去再练。
你还喜欢哪一句?生5:我喜欢第12段:“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我觉得这一句话强调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也写出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憨厚的品质。
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生5:要强劲有力,突出鲜明的节奏感。
师:要读得强劲有力,排山倒海。
排比句语速要快,一句比一句快。
生(齐读):“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生6:我觉得12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也很好。
生7:我欣赏第9至11段。
师:我们刚才在欣赏第9至11段的时候,它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悲壮的联想,想到了古战场,想到了沙场秋点兵,我们读的时候,感情要——生8:豪放,悲壮。
师:我们用重唱式,曾经给大家教过。
分两大组,这一大组先读,这一大组紧跟,开始。
生(两大组重唱式齐读):“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师:好,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