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专题《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 (原文) 欧阳修⑴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①环滁皆山也环: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意:③野芳发而幽香发:④云归而岩穴暝.暝:⑤临溪而渔.渔:⑥杂然而前陈.者陈:⑦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㈡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B朝而往,暮而归.云归.而岩穴暝C山行.六七里行.者休于树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③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④山水这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⑦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⑧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理解填空“”“ ”、1.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
2概括描写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
3全责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4描写朝暮之的句子是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6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7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8提示主旨的句子是9“醉者”的由来是:。
10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11第三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风俗画,其分别是:、、、四个画面。
12第四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以禽鸟之乐衬托,以游人之乐衬托曲折表达了作者心情。
13“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这种思想感情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抒发的的豁达胸襟是一致的。
14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的句子是:。
课文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
四.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五.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六简要概括选文的㈢㈣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七.《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3分)八.课文理解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第一段写景顺序是什么?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第三段的两幅画,哪一幅是核心?5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主旨有什么关系?6最后一段文字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请概括出来7第二段中“乐亦无穷也”指何而言?8文中用一个“乐”贯穿全文,写出文中的几种乐?9从二、三段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什么?11文中写滁人游场面,你有感受到什么?12你认为课文中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选择一方面加以分析。
13欧阳修被贬,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4文中的“晦”“明”指的景象依次是什么?15“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在写景上有哪两点相同?16回忆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之景相同之诗句17文章用“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里不直接点明“庐陵欧阳修也”面将此留作本文结句,其用意是什么?《醉翁亭记》参考答案:一⑴①围绕(环绕)②情趣(意趣、兴趣)③开放(开)④昏暗⑤捕鱼(钓鱼⑥摆开(陈列)⑦以……为快乐⑵C二译文:①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③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④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⑤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啊⑥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⑦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⑧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三.理解填空1. .琅琊(山) 酿泉2环滁皆山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5从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随遇而安,与民同乐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醉能同其乐9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0醉翁之意不在酒11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12游人之乐太守之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四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五.《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六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
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七.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八.课文理解1点明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由远到近3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太守醉。
5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6一写宴罢归去的景象,二写醉翁之乐在于与民同乐。
7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8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太守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
9A美丽的山间景色B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11A 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太平B太守治理有方12骈散结合,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13在逆境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广阔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相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
14晦指云归而岩穴暝,明指日出而林霏开。
15一是从时间的早晚变化写,二是光线明暗变化。
1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7解开悬念,照应前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⑴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步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④解衣欲睡.⑵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竹.柏影也无丝竹.之乱耳B月色.入户色.愈恭,礼愈至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8、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9.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10、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一、二略。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四、1、月光旷达心境2、(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闲人”一是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5、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9、“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0、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他仍有进取之心,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