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功利主义伦理观的评价

对功利主义伦理观的评价

对功利主义伦理观的评价【摘要】: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道德学派和哲学思潮,是人类极其重要的思想成果,合理地继承他们有价值的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在不了解功利主义的人们看来,功利主义往往带有贬义色彩,本文着重于分析功利主义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扬弃地辩证地看待功利主义。

【关键词】:功利主义;边沁;个人利益;市场经济;法治一、功利主义伦理观的主要概念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功利主义以坚持人性论,坚持道德为出发点是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出发,提出快乐是人的最终目的,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追求自身的幸福快乐的权利。

功利主义思想家们关注到从追求个人幸福的功利立场出发,会导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冲突,进而提出有效的调适方法,以图解决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矛盾。

功利主义提出了合理的利己主义,个人幸福必须与社会幸福结合起来等观点,强调一种普遍效应的快乐主义,认为任何一种行为只要其增多社会幸福的趋向大于减少社会幸福的趋向,我们便说这个行为是符合功利原则的。

这种行为不单指个人行为,还包括了整个政府及其政策和法律,假如这里的当事者是泛指整个社会,那么幸福便是社会的幸福。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即使受到一些痛苦,但只要以总的方面增加了快乐,他也应该是幸福的。

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简言之,即最大幸福原则。

二、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形成过程及代表人物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

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前4世纪的伊壁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

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

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

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在功利主义伦理学史上,边沁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18世纪末叶,英国爆发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寻求更多利益。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边泌的功利思想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了19世纪在英国影响极大的思想学说。

这种学说不仅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做了理论上的辩护,而且也为他们争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提供了理论指南。

他对于快乐和痛苦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可采用数量方法对快乐和痛苦加以计算,通过计算可以比较两者的多少和价值的大小,从而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

边沁还把痛苦分为 12 种,即由贫穷、感觉、笨拙、仇恨、恶行、恶名、虔诚、仁慈、记忆、想象、期望、交结引起的不同的痛苦感受;他把快乐分为十五种,既由感觉、财富、技能、和睦、美名、权力、虔诚、仁慈、恶行、记忆、想象、期望、交结、善行等等引起的快乐以及摆脱痛苦的快乐。

对于苦乐的计算,边沁提出了7个条件,并由它们来决定苦乐价值的大小:1、强度,2、持久性,3、确定性或不确定性,4、迫近性或遥远性,5、继生性,6、纯度,7、广度。

即苦或乐扩展所及的人数或受苦乐所影响的人数的多少。

在边沁看来,能够给利益攸关的当事人带来快乐、幸福、利益、好处、善良的事物,或者防止痛苦、危害、邪恶、不幸福的事物特性叫做功利。

简而言之,所谓功利就是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当然他所指称的利益并不是单指对物质利益有追逐、获得、享受与满足,应该还包括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心灵上的利益追求、获得与满足。

另外,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是以个人为出发点,但它的归宿却不是个人,而是社会。

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不仅仅是个人对自身利益生活的追求,也是个人对自身利益之外的社会理想的设定与追求。

于是,边沁就面临怎样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的问题。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就必然导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边沁将社会还原为个人,他认为社会是由个人和物所组成的一个想象的团体,社会成员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利益。

所以只要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能够实现个人的利益,那么作为社会成员的结合体也就自然地实现了其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如果每个成员都要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此过程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如何保证实现,边沁的回答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要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实现为目标,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动机和起点,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是目标和归宿。

边沁认为人类福利的体系的建立要借助“理性”和“法律”的力量,好的立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实现。

边沁把法当作了实现功利原则的工具。

他认为,增进人类社会幸福的办法应从立法开始,通过立法,用赏罚的立法特别是通过惩罚那些破坏幸福的行为,来增进人类的幸福。

法律是关于人们之间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对社会成员过分的利己主义的追求进行控制,保护合理利己主义的要求,最终防止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发生。

“法律是辅佐道德来调节伦理关系的手段,同时也是道德的另一种共同的标准”。

边沁认为,立法者的立法行为同样取决于功利主义原则,一项法律的好坏,应根据其现在或将来新法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并据此决定该法律是否制定或修改。

他认为法律本身也是一种妨害个人追求幸福的罪恶,所以只有在把要订立的新法中的乐减去苦,还有剩余时,才可以订立新法,否则不能立新法,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边沁的功利主义对于 18 世纪后期的英国是极具影响力的,其理论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法律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推动了民众观念的巨大变革。

三、功利主义伦理观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一)法学功利主义法学生产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大陆的英国,是把功利主义运用到法学领域而产生的法学流派。

功利主义法学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强调追求“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原则是立法的宗旨、评判法律优秀的标准,对政治学、法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以后,功利主义法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被西方法学、社会法学、自由主义法学、经济法学等所吸收,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缺陷。

第一,功利主义法学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意识形态,它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尽管从表面上看与“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两者有实质性的区别。

功利主义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本质是自由主义而非社会主义,这个原则鼓励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自由竞争,国家奉行不干涉主义,国家的任务只是为自由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

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优胜劣汰、两极分化,这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原则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功利主义原则不是人类伦理的绝对最高原则,人类伦理的原则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因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

过分地强调功利,实际上使功利主义学说最终陷入到自然法的思维方式中去,即用一种绝对的标准去衡量、限定人类行为,所以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没有自然法的自然法理论。

第三,功利原则并非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原则。

人类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功利只是人类行为的动机之一,功利主义试图以功利来概括全部人的行为动机,把快乐当作道德的唯一价值,把追求功利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忽略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经不起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检验。

事实上,人不是以功利为动机的冰冷的计算器,而是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体,功利主义把人的本质简单化和绝对化了,无法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这也是功利主义法学虽然对西方法律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却没有能够长期占据西方法律思想舞台的重要原因。

(二)政治功利主义所提倡的“最大幸福”常常与政治上的社会基本制度与公共权力、公共利益联系在一起。

在政治制度及相关组织的规划建立上,不但要正视每个公民的个人利益,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并且使利益最大化。

功利主义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对政治现象的功利性解释,确立民主政体,设计社会福利政策,开启西方法律体系先河等等,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举例来说,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人物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即要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他伦理学说的政治结论。

受其启示,洛克从和平、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出发提出社会契约论,反对霍布斯的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卢梭则从无奴役和掠夺,每个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出发建立社会契约论,反对霍、洛的君主制,提倡民主共和制。

综观三人的政治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功利主义对于保持政治体制内的清廉正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国近代历史上如“大跃进”、“文革”等许多例子和当今政坛官员腐败与个人崇拜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人利益的极度扩张所导致的,而在一年比一年竞争更加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那些报考者报考的目的纯粹是认为公务员这份职位安逸稳定,并且有一定的权利,完全只是为个人的利益着想而没有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功利主义思想。

(三)经济对中国来说,西方功利主义的传入,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道德文化传播,更重要的是它根据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人们的行为原则,承认人的欲望的合理性,有助于中国人从儒家思想的“以义节欲”或“无为”等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中解放出来,激发人们大胆创造,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发家致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得功利主义成为人们众多的价值道德观之一。

功利主义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创造了新的伦理道德文化和心理环境。

首先,我国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大多数人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

因此,功利主义鼓励人们追求正当利益,达到利益最大化目的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

其次,任何社会,都会有约束其成员的道德标准,而我国目前仍是以传统儒家思想的“以义节利” 为标准,但是如果我国在现阶段以过高的伦理道德思想去要求约束全体社会成员,无疑是类似于“拔苗助长”般的不符合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