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利主义及其运用

功利主义及其运用

在今日人类的知识领域里,即使对于那些 最为重大问题的思考仍然踌躇不前,也没 有比解决历来争论不休的关于正当和不 正当的道德标准问题更少进展、更令人 失望了。 ——约翰· 斯图加特· 穆勒 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占优势的 一直是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 ——约翰· 罗尔斯

提纲
一、功利主义与集体主义 二、功利主义理论 三、功利主义批判 四、功利主义思想的应用

毛泽东: “唯物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 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 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 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世界上 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 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 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 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 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 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 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

功利主义或目的论(teleology), 它是把功利( 而不是道义)奉为道德终极标准的流派,是把增 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而不是增减每个人的品 德的完善程度)奉为道德终极标准的流派。 它 主张以行为的结果作为对行为进行评价的依据。 强调每一个人应该采取使整体结果(overall consequences)达到善的最大化或恶的最小 化之原则,作为个人道德实践之依据。
2、效果论
每个人的动机都在于求快乐,由此就可 以直接明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没有 一个动机本身是恶的。 唯有效果、唯有是否增进快乐才能决定 一个行为的善恶。

3、功利原则
个人的幸福和快乐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社会利益是在伦理词汇中可能出现的 最为普遍的用语之一。这就难怪它的意 义常常把握不准了。如果它还有意义的 话,那就是这样:社会是一个虚构的团 体,由被认作其成员的个人所组成。那 么社会利益又是什么呢?——它就是组 成社会之所有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 “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侈谈社会 利益,是无益的。一件事物如果趋于增 大某个人快乐之总和,或者减少他的痛 苦之总和,那么我们就说是增进那个人 的利益,或者有补于那个人的利益”

(三)以澳大利亚斯马特为代表 的行为功利主义

斯马特说:“粗略地说,行动功利主义是这 样一种观点,它仅根据行动所产生的好或 坏的整个效果,即根据该行动对全人类的 福利产生的效果,来判断行动的正确或错 误。”
一、功利主义与集体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者看功利主义 马克思: “功利主义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 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 恩格斯: “当代最大的两个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和葛德 文的著作,特别是后者的著作,也几乎只是无产 阶级的财富。即使激进资产阶级中有边沁的信 徒,那也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越过边沁 ,迈步前进。”

3、自我牺牲的观点
功利主义决不是不主张自我牺牲的道德不是它 所有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认识到,在人们之中 为了其他人的利益牺牲他自己的利益的力量。 它只是拒绝承认牺牲本身是一种善。一种牺牲 如果不增进或不能有利于增进幸福的总量,功 利主义则把它看成是浪费。只有这种自我舍弃 是值得赞扬的:它是致力于其他人的幸福,或 达到其他人的幸福的工具,或是在人类集体利 益限度内的个人幸福。 质疑:“对他人和集体利益而做的自我牺牲是 目的还是义务”
为什么又叫目的论

19世纪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写道:“‘功利主义’一词源 自边沁学派;穆勒在他的《自传》中承认是他创造了这 一个词。就其根源来说,它不可分离地与快乐主义联系 在一起。因此,那些只有时间草草浏览我的伦理学术语 的批评家们,总是把它与边沁的体系相混淆。为了防止 这一错误再发生,我用‘目的论’一词代替‘功利主 义’。”梯利接着说:“我们本来应该将这个学派—— —亦即以行为的功利作为行为道德价值之标准的学派 ———叫做功利主义。但是,这个名词却一直被用来称 谓这个学派的一个分支或方面(亦即普遍快乐主义—— —引者)。因此,为了避免混淆,我们遵循包尔生提出的 用法, 使” “猪的哲学”

(二)约翰· 斯图加特· 穆勒(John Stuart Mill , 1806-1873) ——对功 利主义的发展
1、对快乐进行质的区分 高级的快乐与低级的快乐的区分 一个质疑:何谓高级、低级?区分的标 准何在?当然是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 2、修正苦乐原理 在同性质的快乐之间,量是决定性的因 素;在不同性质的快乐之间,质是决定 性的因素。

4、功利与正义的关系
社会必须对于一切应受我们同等的好待遇的人 给予同等的好待遇,这是社会分配正义的最高 抽象的标准。一切制度、一切好公民的努力, 都应该归向于这个标准。但是这个重大的道德 义务,还有更深的基础,它是最基本道德原则 的直接表现,并不只是由后起的或引申的理论 推演而来的。这个道德义务实已包括在功利原 理,即最大幸福原理的本义内。 质疑:最大多数幸福就意味着普遍幸福吗?
(一)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 —奠定了功利主义的基本理论 1、苦乐原理 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是人的行为的终极 目标

苦乐计算法


强度:快乐感的强弱 持久性:持续时间 确定性:可能性的大小 实现的快慢:立即获得,还是尚需一段时间 多产性:一种行为所能带来同种价值的多少, 即苦乐之后随之产生同种感受的机会 纯度:如乐后产生苦,苦后产生乐 范围大小:受苦乐影响的人数多少 注:没有质量之分。小孩做游戏的快乐,与大 人在诗中得到的快乐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小平同志: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 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 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将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 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 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 论。”


案例:杨澜和阳光卫视
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