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论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论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法和商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产生发展等方面讨论了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

笔者认为,19世纪的商法就是20世纪的经济法,经济法和商法殊途同归。

关键词:经济法;商法;部门法
1.从不同经济法概念所引起的争论
就较窄的经济法概念而言,认为经济法是国家对经济施加直接干预的全部法律规则,即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和商品化进程中进行管理和干预的法律。

这种法属于公法或经济公法。

而商法是调整私人经济关系的法律,属于私法。

在经济法中,不包括商法。

即使存在商法自制体系的国家,经济法也可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这种观点在法国、德国都占压倒优势。

所谓惩戒性,主要是通过国家对经济施加影响,确保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

在管理方法上,除直接积极的“强制性许可”外,更加越来越多的采用间接手段。

此外,经济法的学问和艺术,应更多地研究协同合作的作用,把有利害关系的参与者组织起来,形成协调的规模经济成就。

狭义概念虽然认为经济法是个独立的部门,但认为经济法是统治经济的专制措施和法律框架,而且认为经济法只涉及宏观经济关系,不包括私人经济的微观经济关系。

这样经济法只能是经济公法。

广义经济法概念认为,经济法的使命在于管理经济生活,尤其是管理生产和财产的流通下,商法有被使用范围更广的法律——即被经济法吞并的先兆。

因此应更新拯救商法,建立起以商法为中心的经济法律秩序。

同时欧盟法优于国内法,这样实际上是欧盟法逐渐取代了各成员国的国内经济法。

这是欧盟发展经济法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种经济法自成体系,与传统民法和商法,公法和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毫不相干。

这种经济法原理主要是建立在社会整体本位理论基础之上的。

在我国,目前经济法与商法的争论可说不是主要的。

因为在我国从古到今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集团,从未取得独立的法律地位。

我国也从无独立的商法典,国家也从未实行过国家商业本位政策。

中国在历史上是以儒学思想为主导思想的国家。

儒学以礼、义、仁为主导思想,总认为治生、经营、求利等商事活动,与义与理与道相冲突,并在价值论领域总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这样又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所以长期形成了轻商抑商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也曾形成“工农兵学商,一起来兴商”的局面,但仍然不是以商业为本位作为国策。

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按传统习惯属于商事法性质的单行法,但实际上是未定疆界的共管地。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商法被国家定为一门独立的法学课程,使它在高等学府的课堂正式登堂入座,但商法仍是一种学科体系,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法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历史传统惯性势力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中国的商法还只是形式意义上的商法。

商法按传统观念属于私法,所以它与民法有着血肉联系。

但现代商法又具有公法性,所以它与经济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像商事贸易管制制度、商事主体登记制度、商业会计制度等,既可属商事法律制度,又可属经济法律制度。

2.从经济法与商法的历史发展轨迹看两者的关系
商法在历史上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早在中世纪,在地中海、西欧和北欧地区,随着航海、贸易、殖民主义的发展,在一些城邦国家,商人阶级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集团。

他们成立各种商人基尔特行会,组织自己的法庭,选举自己的裁判官,制定自己的市政管理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向政府购买各种特许经营权。

他们所控制的城市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自治体,他们已享有广泛的对内对外的贸易经营权。

商人在法律上已获得独立的人格,这时的一些城邦国家也推行商业本位政策,已形成许多海陆性的商事习惯法。

一般认为,经济法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尤其在立法方面,除原捷克斯洛伐克制定了《经济法典》外,至今尚无其他国家有单独的经济法典,甚至有的国家至今还不承认这个概念。

在理论上也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

不过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后来者居上。

经济法虽然产生较晚,但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新颖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它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是非常活跃的法律部门,对协调各类经济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从经济法与商法的调整对象看两者的关系
商法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也有区别。

商法是调整营利性主体在商事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商事关系。

这种商事关系的重要特点是它的主体的商人性、目的的营利性、方式的营业性、组织的企业性。

所谓商人性,即商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各种商人,凡无商人参加的活动,不构成商事关系。

法律上究竟如何确定商人?有采取主观主义取向的——如德国,也有采取客观主义取向的——如法国,也有采取折衷主义取向的——如日本等。

总之,要具备商人或商行为的人才适用商法。

所谓营利性,就是商事活动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有些虽名为企业,但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是以营业的方式进行,有的行为也不是商行为,这样的企业不具备商人的本质特征。

同时,企业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与许多法律规则有联系,如在商法中,首先要确定这家公司,是否属商业公司,是否必须履行商人的义务。

在投资法中要选择企业拥有产权最有效的形式。

在税法中选择哪种企业形式对纳税最有利。

在劳动法中它关系到企业雇员的招聘、解雇等劳资关系,在民法中,关系到企业的民事行为能力,在经济法中,关系到企业设立的监督管理以及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督,等等。

这种综合性的调整对象,更容易使商法失去特色,同时也容易与其他法发生摩擦,这样不利于商法的发展。

4.结论:经济法和商法将殊途同归
纵观历史,法律经历了合——分——合的过程。

古代都是诸法合一,近代则走向诸法分立,到现当代人类社会又趋向于法的统一。

所以国际上制定了许多国际公约,其主旨在于克服各国国内法的冲突。

应该认识到,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已渗入到各个法律领域,许多社会关系,往往不是由哪一个法律部门调整。

尤其在普通法中,从来就不重视法律部门概念之分,也不重视公法、私法概念之分,也许法律部门的划分是人类的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在未来社会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更需要综合性的法律,但更多的是经济法律。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而且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法律与经济将更加紧密结合。

法律到处都建立在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而且这种经济利益决定着法律的结构。

可以说在法律自身和它所吸收的经济成分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可分性。

现在把法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已普遍存在。

那种怕在法律的基因上播种经济的染色体,或者怕在经济的基因上播种法
律染色体都是违背客观事实的。

现在是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携手联合的时候了,应当在经济现实与法律规范之间架起一座互通彼岸的桥梁。

同时在法学领域内部,尤其在经济法、商法之间架起一座互通彼岸的桥梁。

在这里,笔者借用德国学者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19世纪的商法,就是20世纪的经济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