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质量调查(一模)生物试题温馨提示:理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生物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80分。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 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进行的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用小麦根尖细胞观察有丝分裂,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量和分布来判断细胞分裂时期B. 用健那绿染液将小麦的叶肉细胞处理后,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C. 用小麦的幼苗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研磨时要加入SiQ、CaCO和无水乙醇等D. 用一杂合子小麦连续自交,纯合子的比例会逐渐增大2. 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
图中I至IV过程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
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桨细胞II肝细胞血细胞A. 细胞2与正常肝细胞相比,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更高B. 细胞1所有酶活性都降低,细胞2和细胞1的遗传物质相同C. 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体现了细胞的全能型D. 效应T细胞作用与细胞1和细胞2使其死亡,此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3.如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些物质的数量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M y Q «冊厂1 ’―I0 M前屮匚*时筋0稠掘申旨末时崩期圧切别胡网« mwtmA.甲和丙都可表示DNA的含量变化B. 丙和丁都表示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C. 乙中的I T J、丙中的N R O及丁中的F H S变化的原因相同D .乙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3H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4•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枝切断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如图一所示结果。
图二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色氨酸一般是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通过被动运输吸收获得B •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C .图二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促进该过程中酶的活性实现的D •图一说明:IAA和GA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两种激素同时存在时,有明显增效作用5.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正常堀胞奕变体1 宪変体UA •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B •突变体I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C .突变体川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11------ 合嗥赤7*1 7TWFffl- 牛尺素("仍和赤诙来(GA> 刘嵐体駆転廿问切段伸长的玻应氧优产物图二赤霉亲对生验素霑尾的调节篡段r均忡检星Um」促进D •突变体n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6•如图所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 t3 〜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 t3 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 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第II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4题,共44分7. (8分)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
疫苗的生产和抗体的制备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①代表的是,过程③构建A基因重组载体时,启动子和终止子是重新构建的,它们应该能被受体细胞的_____________ 所识别,以便于其催化转录过程。
(2)右图为A基因的结构示意图,已知n区的碱基数是2 000个,其中阴影区域碱基数是800个,空白区域中G和C的总数共有400个,则由该区域能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片段转录产生的mRNA中A和U总数是________ 个。
(3)在给小鼠皮下注射A蛋白时,要重复注射几次的目的是通过二次免疫,增加小鼠体内的_______________ 数目。
(4)在将X进行扩大培养前,至少需要经过2次筛选,第一次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筛选出来,第二次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筛选出来。
(5)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 __________ 来制备疫苗。
—1 —H■H -------- H1山T血资白的□链拒辱燧口腋仃醴口不能持导蛍口质令成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出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核酸序列比较,或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与分离出的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
8. (8分)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叶片重量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
据图分析回答问题:叫片 << Ht ( rvi )见比处珂! 1 hrH J ;- ( M -X )MCJKI 女亡列! 1 hmrt 姙 < M +Y )操作班丹(1) 由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2) _________________ 恒定在上述 __________________ C 温度下,维持 重了 mg 。
9.(14分)玉米籽粒的黄色(状自由组合。
请回答:(1)已知玉米非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边蓝黑色,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若用碘液处理杂合的非糯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取基因型双杂合的黄色非糯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获得的幼苗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处理,得到一批可育的植株。
这 些植株均自交,所得籽粒性状在同一植株上表现_(3) 已知基因 A 、a 位于9号染色体上,且无正 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现有基因型 为Aa 的植物甲,其细胞中 9号染色体如图一所示。
① 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② 为了确定植株甲的 A 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 F1。
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A 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③ 一株黄色籽粒植株乙, 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所示。
若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3条9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 以植株乙为父本,以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10.( 14分)糖原贮积病是由于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致使糖原在组织能过多沉积二引起的疾病,临10小时黑暗,该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增B )对糯性(b )为显性,两对性10小时光照,A )对白色(a )为显性,非糯性((一致、不一致)_________ ,总光合速率可表示为出二床表现为低血糖等症状。
下图1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逻j 利固由酸」”> ADP 酶、葡萄糖澈猗I 葡萄糖ffll(1)据图1可知,抑制葡萄糖激酶不仅制约糖原的合成,还会制约体内细胞的 _______________ 呼吸,使产能减少。
(2)1型糖原贮积病是 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 )突变所致。
血糖浓度低时,正常人体分泌 _________ (激素)增加;给I 型糖原贮积病患者注射该激素 _________ (能、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I 型糖原贮积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2为某家族此病遗传情况家系图,在正常人中,杂合子概率为1/150。
若n -3与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生育一个孩子,则患病概率约为 ________________(3)某新型糖原贮积 病是由磷酸酶基因(D )突 变引起,家系遗传图与图2 一致。
研究者合成了两种 探针,能分别与正常基因 和突变基因相应的 DNA 序 列互补。
利用探针对该病 家系进行检测,结果如右图所示。
体外扩增 DNA 时,解链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结合图2和图3分析:该病的遗传方式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1-1 个体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综合生物学科试卷参考答案第I 卷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
1. B2. A3. D4. D5. C6. B第II 卷本卷共4题,共44分。
7.(8 分)(1) 逆转录 RNA 聚合酶ATPO 女性正常 □男性正常 立男性患塢(2)400(3)浆细胞(4)杂交瘤细胞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5)A蛋白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8. (8 分)(1)X Y+2X(2)14 309. (14 分)(1)蓝色:棕色=1:1(2)AB Ab、aB ab 秋水仙素一致(3)①缺失②黄色:白色=2:3=1:1 ③黄色:白色10. ( 14 分)(1)有氧和无氧(2)胰咼血糖素不能1/900(3)高温加热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 D 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