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公法课程复习

国际公法课程复习

《国际公法》课程复习要点教材共14 章,分成上下两部分。

上编是国际法的一般原理,涉及国际法的基本理论。

包括国际法的性质、渊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的主体,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责任,以及国家的承认和继承等内容。

下编是分论,讲述国际法的各“部门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领土及其构成,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现代海洋法律制度,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的法律制度,国际法上的个人,国际组织法律制度,外交和领事关系法,条约法、国际经济法,以及国际争端的解决和战争法。

上编总论第一章国际法的性质与基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国际法有一个初步的概括性认识。

应该了解国际法的历史发展,掌握国际法的渊源、编纂及其与国内法的关系,点掌握国际法的性质与基础。

要求掌握的名词:国际法、国际法编纂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一、如何理解国际法的概念。

二、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三、国际法的渊源。

1. 国际条约2. 国际惯例3. 国际法的其他渊源:《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所言之为各国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和国际法学说。

四、国际法的编纂。

五、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第二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联合国宪章规定的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要求掌握的名词:国际法基本原则、强行法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一、如何理解国际法基本原则。

二、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2. 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3.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4. 不干涉内政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5. 国际合作原则民族自决原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 互不侵犯3. 不干涉内政4. 平等互利5. 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是中国对现代国际法的重要贡献之一。

已为各国普遍接受并成为当今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国际法的主体通过本章学习,同学们应该了解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和条件,掌握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争取独立的民族和国际组织也是国际法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等重要内容。

要求掌握的名词:国际法主体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和条件。

国际法主体具有直接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能国的国际关系参与者。

作为国际法主体必具备三个条件:1. 有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2. 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3. 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能力。

二、国际法主体的种类。

1. 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2. 争取独立的民族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3. 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得到确认的,但它只是一种派生的特殊的国际法主体。

4. 个人虽然是国内法的主体,但在国际关系中不具有独立参加国家关系和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义务的能力,因而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但这个问题在国际法学界有争论。

第四章国家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要了解国家的要素,国家的种类,要重点掌握国家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了解承认的性质、种类、方式与效果,继承的概念、种类和规则,国家责任、引起国家责任的原则以及国家责任的形式。

要求掌握的名词:联邦和邦联、独立国和附属国、附庸国和被保护国、永久中立国、微型国家、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管辖权、领域管辖、国籍管辖、保护性管辖、普遍管辖、承认、继承、国家继承、政府继承、恶债、国家责任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一、国家的要素和类型。

从国际法角度看,国家必须具有四个要素:1. 定居的居民,2. 确定的领土,3. 一定的政权组织,4. 主权。

关于国家的类型,按结构形式可为单一和复合国,复合国分为联邦和邦联;按行使主权的状况可分为独立国和附属国;永久中立国是具有特殊地位的主权国家;微型国家仍然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二、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三、国际法上的承认。

四、国际法上继承。

五、国家责任。

下编分论第五章领土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掌握国家领土、领土的构成及领土主权的概念,了解领土变更的方式、边界和边境制度及中国的边界和某些领土问题,了解南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和制度。

要求掌握的名词:领土、领土主权、领陆、领水、领空、底土、内水、界河、多国河流、国际河流、先占、时效、割让、添附、征服、公民投票、共管、租借、国际地役、国家边界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一、国家领土的概念和性质。

国家领土的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陆地、水域以及这些陆地和水域的上空与地下层。

领土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

领土的组成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底土。

二、领土主权的含义。

领土主权是指一国对其领土享有最高的和排他的权力。

国家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享有排它的领土管辖权。

领土主权不可侵犯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领土的变更。

四、边界和边境制度。

四、南极和北极地区的法律制度。

第六章海洋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海洋法的概念、内容及其历史发展;掌握各海洋区域的法律制度;重点掌握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四部分,了解我国“领海与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主要内容。

要求掌握的名词:海洋法、内海、港口、海湾、历史性海湾、海峡、领海、领海基线、正常基线、直线基线、混合基线、领海的外部界限、无害通过、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公海、登临权、紧追权、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环境污染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一、海洋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法是有关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各国在各种海域从事航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洋科研活动以及海洋保护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海洋法是传统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于1982 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现已生效。

我国已批准了该公约,该公约已对我国生效。

根据《公约》,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向陆地一面的水域是沿海国内水的一部分,向海一面的海域分为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区域,各自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实施不同的法律制度。

内水。

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水域。

它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泊船处,低潮高地等。

领海与毗连区。

根据《公约》,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按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其主权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均称为领海。

沿海对领海享有主权。

领海主权及于领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和底土。

国家对其领海内的一切人和物,除享受外交特权者外,均有排它的管辖权。

根据《公约》的规定,领海的宽度不得超过12 海里。

毗连区是指领海之外而又毗连沿海国领海的区域。

根据《公约》的规定,该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4 海里。

沿岸国在该区域内有执行其有关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方面的法律规章的权力。

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是在领海以外并领接邻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 海里。

它不同于领海,也不同于公海,是自成一类的海域。

在该区内,沿海国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建造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及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

其他国家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的权利,但必须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

大陆架。

大陆架是沿海国从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专属性的主权权利,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有专属管辖权。

查沿海国不得影响大陆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及其他国家在大陆架上的合法、权利。

大陆架的外部界限,是从领海基线量起直到大陆边的外缘。

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 海里,则扩展到200 海里;若其自然延伸超过200 海里,则一般不不应超过350海里,或不应超过2500 公尺等深线以外100 海里。

二、相邻和相向国家间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问题。

相邻或相向国家间的大陆架的界限,应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

三、中国的大陆架划界问题。

按照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地自然延伸原则,东海海底的全部是中国领土的自然延伸,应该属于中国。

涉及与其他国家划界的部分,应由中国和有关国家通过协商加以划分。

四、公海。

公海是海洋上除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公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供所有国家平等地共同使用。

公海自由是公海法律制度的基础,它包括船舶行自由、捕鱼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公海上空飞行自由、科学研究自由以及建造国际法所准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等。

在公海上的船舶仅受其船旗国管辖。

各国在行使上述自由时不得侵犯或损害别国的同样权利,有义务维护海底电缆及管道,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等。

五、国际海底区域。

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

《公约》确定“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其据占为已有,应专门保留永远用于和平目的。

《公约》规定区域的开发采用“平行开发制”。

国际海底管理局是国际海底区域的管理机构。

它以所有缔约国为成员,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组成,下设大会、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关。

六、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科研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国有义务在不同海域防止非船舶造成的和来自船舶的海洋污染。

《公约》还规定了海洋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应经沿海国同意。

十、海洋争端的解决。

《公约》为这些争端规定了一系列和平解决的程序。

其中包括调解和司法程序。

第七章空间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国际航空和有关空中劫持的规定,了解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与各国在外活动应遵守的原则与规则。

要求掌握的名词:空间法、空气空间、外层空间、空中劫持、或起诉或引渡原则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一、空间法的含义。

地球表面的上空分成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两部分,二者的法律地位不同,适用的法律制度也不同。

调整空气空间国际航空活动的关系的法律为国际航空法,简称航空法;调整外层空间活动的关系的法律为外层空间法。

关于空气宽间和外层空间之间的界限问题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大多数国家主张以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最低高度(约100—110 公里)作为界限。

在地面100—110 公里之上为外层空间。

二、航空法。

空气空间是地面国领土的构成部分,亦即该国的领空。

国家对其领空享有主权,行使完全的管辖和控制。

空气空间的法律制度由航空法规定。

航空法是由一系列国际条约组成的,国际条约是航空法的主要渊源。

当前最重要的航空条约是1944 年在芝加哥签订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