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料】辩证施护纲要汇编

【资料】辩证施护纲要汇编


(四)亡阳证的施护
3.护治原则 回阳救逆
4.施护要点 ❖ 神、面色、汗出、二便等变化。注意患者安
全防止坠床ຫໍສະໝຸດ 亡阴亡阳鉴别表亡阴
亡阳

汗热,味咸,粘稠 汗冷,味淡,微粘
四肢
温和
厥冷
舌象
红干
白润
脉象
细数无力
微细欲绝
其它 身热,烦躁不安, 身冷,蜷卧神疲,
口渴,喜冷饮
口淡,喜热饮
亡阴与亡阳的现代认识
亡阴与亡阳见于危重病。亡阴多见于高热汗多,或呕吐 过度,脱水、失血等体液代谢紊乱。亡阳则多见于休克等急 性血液循环障碍。亡阴与亡阳到最后都转为有效循环血量减 少、缺氧、代谢障碍及酸中毒,以致危及生命。
八纲辨证相互关系
阴阳是概括疾病类别的纲领,又是八纲辨证的总 纲,可概括其他三对纲领






脏腑辨证的概念
❖ 概念:是决定脏腑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 据,在此基础上确定、落实相应的护理 原则、护理措施,是中医临床各种实施 辨证施护的基础。
脏腑辩证施护
脏腑辨证的内容
❖ 心与小肠病的辨证护理 ❖ 肺与大肠病的辨证护理 ❖ 脾与胃病的辨证护理 ❖ 肝与胆病的辨证护理 ❖ 肾与膀胱病辨证护理
*虚证多因久病多咳喘,或他脏病变累及肺导致 肺气虚证、肺阴虚证。
2.肺病施护措施
生活起居 :肺主一身之表,性娇嫩而不耐寒热,易受 外邪侵袭,对肺系病患者应重视气候变化
情志护理:“悲伤肺”,尽量避免在患者面前提及不 开心的往事
辨证施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没有刺激气味之品。 忌食辛辣、油腻黏滞、煎炸或动火之品,忌酒
(一)阴证的施护
3.护治原则 养阴清热,温阳扶正
4.施护要点 病情观察----面色、汗、舌脉 起居护理----光线暗、安静、休息 用药护理----微温服 饮食护理----养阴生津滋补,忌食辛辣、动火 对症护理----盗汗者少盖衣被
(二)阳证的施护
1.概念:是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 称为阳证。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 “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 虚, 血有
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
(一)虚证的施护
1.概念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 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
2.主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悸 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 滑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2.主证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表寒证 *表热证 *表虚证
表证的两个特点: 外感时邪;邪浅病轻
(一)表证的施护
3.护治原则 辛散解表
4.施护要点 病情观察----寒热、汗、舌脉 起居护理----避风寒 用药护理----速煎、温服及发汗的护理 饮食护理----清淡,忌油腻。表热忌辛辣,表寒忌寒凉 对症护理----发热忌用冷敷及酒精擦浴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护理
1.心病辨证 *实证多由寒凝、瘀血、气郁、痰阻、火扰等导
致 *虚证多由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心,或思虑劳神
太过导致
2.心病的护理措施
生活起居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应做到住处安静,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情志护理:“喜伤心”、“悲哀忧愁则心动”
辨证施食 : 饮食防过饱过饥,夜餐尤应忌 过饱,俗话说“胃不和则寐不安”
阳证与阴证的鉴别(八纲辨证简表)
症状
阳证 表证:恶寒(恶风)发热
热证:恶热喜冷、精神烦躁、面红目赤、 渴喜冷饮、小便秘结。
实证:体形壮实、精神亢奋、息高气粗、 烦躁不安、腹痛拒按、二便闭塞。
舌象 苔薄 舌质红苔
舌苔厚腻
脉象 浮 数
实有力
阴证 里证:不恶风寒(详脏腑辨证)
舌红苔黄干 脉数
寒证: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倦卧,面 舌淡苔白润 迟或紧 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一)表证的施护
1.概念 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 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二)里证的施护
1.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 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病因: 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七情、饮食、劳倦等。
(二)里证的施护
2.主证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 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 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对症处理 :痰多者或痰难咯者用中药煎剂或鱼腥草雾 化吸入;胸痛甚者可遵医嘱用中药贴敷;咳喘呼吸 困难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绝对卧床休息。
3.大肠病辨证护理
❖ 因湿热之邪,或热盛伤津,或阴血亏虚
辨证:肠道湿热证、肠燥津亏证、肠热腑实 证。
*护理:以便秘、腹泻、便下脓血以及腹痛 腹胀护理为主
三、脾与胃病的辨证护理
2.主证 恶寒喜暖,面色白,口淡不渴,肢冷蜷卧
,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 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一)寒证的施护
3.护治原则 温以祛寒 4.施护要点 病情观察----寒热喜恶、肢体温凉、汗、舌脉 起居护理----向阳、保暖 用药护理----中病即止 饮食护理----温性、热性食物。忌生冷 调畅情志----忌多思虑 对症护理----用热疗,忌冷疗
辩证施护纲要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学目标
1. 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体质的概念
2. 掌握八纲辨证护理、辨体施护护理措施 3. 熟悉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护理措施 4. 了解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的应用
第一节 八纲辨证护理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 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虚寒证:畏寒肢冷,少气乏力,小便
(阳虚证)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
*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阴虚证)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寒证:面色苍白,腹部冷痛,口淡舌苔白 润,脉紧
*实热证:壮热,满面通红,口渴喜冷饮,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脉 洪滑数实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寒 热 口 渴 面 色 四肢 二便
舌 象 脉象
寒 证
恶寒喜热
不渴

大便稀溏 舌淡 迟或 冷 小便清长 苔白 紧
热 证
恶热喜冷
渴喜 冷饮
红赤

大便干结 舌红 小便短赤 苔黄

(一)寒证的施护
1.概念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三)亡阴证的施护
3.护治原则 救阴敛阳
4.施护要点 ❖ 神、面色、汗出、二便等变化。注意患者安
全防止坠床
(四)亡阳证的施护
1.概念: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 的危重证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久病阳气衰微
2.主证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 淡而润,脉微欲绝。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 可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一)阴证的施护
1.概念: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 阴证
2.主证 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卧,形寒肢
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 ,大便溏薄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 沉迟或弱或细涩
虚证和实证鉴别表
病程 体质 精神 声息 疼痛 胀满 发热 恶寒 舌象
脉象
虚证 长(久病) 虚弱 萎靡 声低息微 喜按 时时自减 五心烦热 得衣近火则解 质嫩,苔少或无苔
实证 短(新病) 壮实 兴奋 声高息粗 拒按 不减 壮热 添衣加被不减 质老,苔厚腻
无力
有力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 *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 *里虚证:(气血阴阳的虚损) *里实证:(实热、痰饮、瘀血、水肿)
1.脾病辨证
*实证多因饮食不节、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 失治、误治等导致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
*虚证多因饮食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导致脾 气虚证、脾阳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 证
2.脾病的护理
生活起居 : 室温宜略高而干燥。起居有节,动静结合。
情志护理: “忧思伤脾”,故脾病患者应减少思虑,对 “苦思难释”者应注意转移其注意力。
对症处理 : 便秘者每日晨起、睡前顺时针按摩脐 及下腹部,口舌生疮者用喉风散喷创面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护理
3.小肠的辨证护理
*因寒、湿、湿热外邪侵袭,饮食所伤,虫体 寄生等
*辨证:小肠虚寒证、小肠实热证
*护理:以二便、口腔的护理为主
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护理
1.肺病辨证
*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 聚于肺导致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 肺证、肺热壅盛证、寒痰阻肺证。
表里与寒热的关系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里寒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里热证:面红身热,喜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结
治则比较 表寒证--辛温解表 里寒证--温里散寒
表热证--辛凉解表 里热证--清泄里热
三、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