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材料化学(第1讲)
随着科技发展和对材料研究的深入
• 材料的种类及领域在不断扩大,表现在:
除了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又出现了复合材料; 属于同一功能的材料的范围也在扩大(如半导体材料)。
• 对材料内在规律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不同种类材料中的界面与表面、晶体结构与微观缺陷 以及材料中的扩散与相变等方面确有共同之处。
鉴于此,有必要将相关材料的研究内容统一形成材料
• 化学组成千变万化。 • 组成相同,但晶体结构或形态不同,也可构成 迥然不同的材料。
氧化铝:单晶态,用作宝石、激光材料。
多晶烧结体,用作电路基板、高温炉管、 切削工具材料。 纤维状多晶体,高强优质绝热材料。 多孔多晶体,催化剂载体或传感材料。
碳: 包括石墨、金刚石、富勒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同素异形体。 石 墨, 导电、导热、耐高温、耐磨、润滑及高温发热体材料。
材料科学的学科定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介于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
它与物理、化学、电子、冶金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以热力学、动力学、固体物理、固体化学及物理化学等 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陶瓷等学科,来研
究、探讨材料的内在规律和应用,并为材料工程等应用
学科提供和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 材料工程学:解决如何将固体物质制成可以使用的材料 和器件,使之具有指定的形态(如纤维、薄膜、陶瓷体、集成块
和机械性能(结构稳定,强度是钢的100多倍、
导热性能优良、零带隙、电子/空穴迁移率高)。 在纳米电子器件、生物传感器、信息存储等领域
石墨烯
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近20年来, 碳纳米材料一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 1985年发现富勒烯;1991年发现碳纳米管;
2004年发现了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连接的单原子层构
有用器件、构件、工具或装置的物质。 • 性能包括:光、电、磁、热及力学等及相互转换。 • 材料在进一步的加工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 • 材料与一般物质、材料与原料的区别。 • 材料与器件(或构件、装置)紧密相关。
材料离开器件就会失去意义 器件离开材料也不可能实现其功能
材料的作用: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必需的物质基础。
科学体系。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新的材料学科 体系的其它原因: • 各类材料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可以互相借鉴、参考。 • 各类材料的研究手段很相近,特别是性能测试
与结构表征设备往往是通用的。
• 对不同类型材料的全面了解,有助于材料的相互代 用及最佳选材;有利于开发复合材料。 • 拓宽专业知识面,有利于人才培养。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绪 论
无机材料的晶体结构与缺陷 无机材料的物理性质 无机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纳米材料简介
第一章
1.1
1.2
绪
论
材料的发展及作用
材料的分类
1.3
1.4
材料科学及其研究内容
材料化学及其研究内容
1.5
无机材料化学
1.1 材料的发展及作用
材料是具有一定性能和功能,可用于制作或加工成
有机高分子材料
金属材料 以金属元素为主要成份的材料。包括:
黑色金属:钢、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以外的其它各种金属及其合金。 特点: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高强度和高塑性的配合、
优良的可加工性)及优异的物理特性。
其性能与成分、显微组织结构和制造工艺密切相关。
应用:在近代的物质文明中,金属材料起了关键的作用,
多功能复合材料是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3. 根据材料的使用特性或功能,材料可分为:
结构材料:利用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以强度、刚度、 韧性、耐磨性、硬度和形变等性能为特征。 功能材料:利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效应。 包括光、电、声、磁、热及相互转换。
例如:超导、光导、热电、压电、光电、热释电 及磁光、电光、声光、激光和催化等。 功能材料定义: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 力学、化学和生物学功能及相互转化的性能,被用于非结构目 的的高技术材料。
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之性能上协同作用、互相取长补短,所得 到的全新性能的新型材料。可分为: 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 结构复合材料由基体和增强剂(补强剂)组成
基体可为:聚合物、金属及陶瓷。 对应材料分别称为聚合物(金属、陶瓷)基复合材料。 无机粉体,如:ZnO、SiO2 、TiO2,称为颗粒弥散增强。 如以聚合物为基体的复合材料。
增强剂为:无机纤维,如玻璃(碳、SiC、Al2O3)纤维,称为纤维增强。
功能复合材料 指除机械力学性能以外提供其它物理性能 (导电、超导、半导、磁性、压电和催化等)的复合材料。 功能复合材料主要由基体和功能体组成,或由两种及以 上功能体组成。 多元功能体的复合材料可以具有多种功能,
同时还有可能由于复合效应而产生新的功能。
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
高纯半导体材料(50年代)的问世,导致了以计算 机为主体的微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现 代信息技术的建立; 能源材料(放射性镭、钋)的发现,使核能的开发 利用成为现实;
20世纪以来:
先进复合材料、超合金材料和各种耐高温材料、 烧蚀材料等的开发,为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 物质基础; 光导纤维的出现,使通信产业发生了质的变化,
和化学等学科,人类关于材料方面的知识和成果迅速增 加,促进了材料的发展,也使材料在人类文明进步、社 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更加明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18世纪:钢铁材料的出现,孕育了产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业材料的诞生和使用,促进 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使电磁理论转换为生产力。
20世纪以来:
高分子材料(30年代)的出现,满足了生产、生活 及相关领域发展对材料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
促使材料科学形成的另一原因: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首先上天对美国的震惊。
50年代末,美国政府制订 “国家材料规划”
60年开始,美国建立 “材料研究中心”,并在大学设立 “材料科学系”或“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把各类材料开始统一考虑; 材料科学系的建立则是把材料的整体视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包括:玻璃、陶瓷、水泥和耐火材料等。 也称为“陶瓷”或“陶瓷制品” 。
新型无机材料 : 包括 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 含氧酸盐及其它盐类和非金属单质等。
若以烧结体形式称为 “精细陶瓷” (Fine Ceramics)、 “工程陶瓷” (Engineering Ceramics)等。 也可以是粉体、纤维或薄膜等形式。
成的新型二维原子晶体-石墨烯。 石墨烯的发现, 充实了碳材料家族, 形成了从零维的 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到三维的金 刚石和石墨的完整体系。
2D石墨烯既可以堆积成为3D 石墨,也可以卷曲成为1D 碳纳 米管,甚至可以包裹成0D 富勒烯。被称之为石墨家族之母。
石墨烯
富勒烯
碳纳米管
石墨
2.根据组成和结构特点,材料可分为:
第五代 智能材料
能随环境、时间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性能或 形状,具有感知、自我调节和反馈能力。 如:形状记忆合金(Ti-Ni 1:1) 变色玻璃
1.2
材料的分类
材料可根据其化学属性、聚集状态、物理性能、
用途及使用特性(功能)进行分类。
1. 根据化学属性(化学组成)材料可分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材料)
4.按聚集状态,材料可分为:
单晶材料、多晶材料、非晶材料及微晶材料
5. 按使用领域或用途 材料可分为:
建筑材料、耐火材料、耐蚀材料
能源材料、电子材料、医用材料
生物材料、光学材料、航空材料 催化材料、激光材料、超导材料 等等。
1.3 材料科学及其研究内容
材料科学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材料学科(专业)的有关内容 分设在冶金、陶瓷和有机化学专业中: 金属材料→冶金学 陶瓷材料→陶瓷学 高分子材料→有机化学 上述三类材料各有特点,学科基础各不相同。 在发展初期放在一起研究,会缺乏共同语言。
特点:无机材料多是兼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结晶构成。 质地脆、硬度大、强度高、抗化学腐蚀性强,
对热和电的绝缘性良好。
新型无机材料具有优良的 介电、压电、热电、 光学、磁学及其功能转换特性。 应用:新型无机材料的特殊性能和功能在现代高新 技术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得到重要应用。
无机材料种类繁多,其原因有:
新材料发现、研究和使用的其它作用:
影响和改变社会及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例如:高分子材料已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 它的广泛使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及人们的某些观念和生活方式。
半导体及磁性材料的应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和社会行为。
促进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
如: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拓展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也促进
化学参与材料科学的优势:
材料制备是材料表征及性能和应用研究的基础,
等)和规定的各种结构和性能(如具有特定的热、力、光、电、
声、磁、化(学)和生(物)功能)。
1.4 材料化学及其研究内容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相互交叉结合形成的边缘性 分支学科。 它既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组成部分,
是沟通化学和材料科学的桥梁。
材料化学所论述的主题是材料科学中的化学问题。 材料化学主要从材料科学的角度看问题,运用化学原理研究 新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实现在原子和分 子水准上有目的地设计、合成、制备及修饰新材料。
至今这类材料仍然用途最广、用量最大。
高分子材料 由脂肪族或芳香族的碳-碳共价键为
基本结构的大分子所构成。 组成特点: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简单化学组成的结构单元多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