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一、选择题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A.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B.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C.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D.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2.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A.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B.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C.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D.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下图为我国2018年春运首日十大人口流出(入)城市统计图。
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春运首日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农村到城市B.十大流入城市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C.十大流出城市大多在沿海发达地区D.流出和流入地区分布基本是一致的4.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因素B.环境因素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a和图b分别示意我国不同地区在2001-2010年和2011-2016年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常住人口年均増长率、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和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5-7题。
5.2001-2016年,造成东部地区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由负转正的主要原因是( )A.受生育政策刺激,生育率提高B.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到当地上学C.受周期性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D.小学教学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6.2001-2016年,东北地区小学人数的变化情况反映该地区劳动力( )A.需求规模减小B.受教育水平下降C.短缺情况加剧D.抚养比显著下降7.2001-2016年,中部地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之差缩小的原因最主要是( )A.中部承接产业转移B.中部落户政策放松C.西部产业结构调整D.东北人口迁入中部近年来,腾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的人口流动数据。
下图是经“腾讯热点迁徙”数据统计结果制作的2017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我国四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
据此完成8-10题。
8.图中甲、乙、丙、丁城市依次表示的是( )A.北京、成都、拉萨、香港B.成都、北京、拉萨、香港C.北京、成都、香港、拉萨D.成都、北京、香港、拉萨9.图示“黄金周”人口流动表明( )A.经济越发达,早期净流出人口规模越大B.交通越发达,净流入和净流出的转折更早C.旅游业越发达,早期净流入人口规模越大D.区域辐射能力越强,人口流动的规模越大10.据图推断,春节空城指数(流出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较高的城市可能是( )A.甲、乙B.甲、丙C.甲、丁D.丙、丁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
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或资源人口容量。
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描述正确的是( )A.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人口密度大B.西藏人口压力指数大是因为经济落后C.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资源不足D.我国各区域人口压力指数已达饱和状态12.江苏人口压力指数较山东小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更加丰富B.经济水平更高C.土地面积更小D.人口密度更大下图为不同气候区世界人口容量测算柱状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经济B.地形C.生产技术D.生物资源14.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沙漠气候二、综合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下表是“广东省等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1)指出《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的实施的影响。
(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哪里?(3)我国大规模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述我国大规模跨省(市、区)人口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参考答案1.AC;2.CD解析:1.由图可知,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在1982年至2005年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呈下降趋势,A对。
中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在2005年以前呈下降趋势,在2005年之后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B错。
由图可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以前增加,2014年之后减少,C对。
2014年以前,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先波动增大,再波动减小,2014年以后变化不大,D错。
2.人口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对。
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有所增强,D对。
全国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人口流动,但人口流动的规模主要受经济影响,A错。
户籍政策放开有利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但中西部地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说明户籍政策放开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B错。
3.C;4.D解析:3.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流动。
读图,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城市到城市,A错;十大流入城市并非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例如重庆位于西部地区,B错;十大流出城市大多在沿海发达地区,如上海、广州、天津等,C对;流出地区大多在沿海发达地区,而流入地区大多在内陆地区,D错。
故选C。
4.本题考查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流向为内地到沿海,乡村到城市,即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故选D。
5.B;6.C;7.A解析:5.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东部地区前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高于户籍人口,说明有大量人口迁人东部,但是小学生人数仍为负增长,表明该地区的生源主要为夲地户籍,由于人口自然増长缓慢,因而岀现负增长;后期由于迁入人口户籍本地化,随迁子女也迁入,形成小学生人口规模扩大。
故B选项正确。
6.本题考査人口数量变化,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东北地区小学生人口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生育人口(青壮年人口)的流失有关;青壮年人口流失,老龄人口抚养比上升;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虽然缓慢,但劳动力需求总体增加,因而劳动力短缺情况会加重。
故C选项正确。
7.本题考査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同时考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读图可知,中部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年增长率之差缩小的主要原因在于常住人口的增加,其户籍人口年增长率反而有下降的情况,这与中部落户政策放宽矛盾;根据人口迁移规律,东北人口应该迁往经济更发达的东部地区;西部与中部同属于人口流出区,且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低于中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部人口增长影响较小;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导致外来人口回迁,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之差缩小。
故A选项正确。
8.C; 9.D; 10.A解析:8.图中四个城市甲城的流动规模最大,经济辐射范围广,由于本次“国庆节”假期持续时间较长,故而有大量人口返乡探亲或出游,故而从9月30日开始就开始大量流出,因此甲为北京。
成都属于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流动规模也较大对应乙。
香港在国庆期间接纳大陆游客较多,而流出较少,故而在早期一直呈现净流入,故对应丙。
拉萨所在的西藏自治区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且10月不再是拉萨的旅游旺季,故而总体流动性小,故对应丁。
故正确答案为C。
9.四个城市中,甲乙经济发达早期净流出人口规模大,但香港经济发达,却是净流入,因此还与城市产业结构等有密切关系,故A错。
四个城市中,北京与成都相比交通更发达,然而其净流入和净流出的转折点却在5日,晚于成都的4日,故B错。
北京旅游业发达,但早期仍然呈现了净流出,故C错。
四个城市来看,区域经济辐射能力越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越强,故而有人口流动规模越大的特点,故D对。
10.空城指数是指的流出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
本题并没有提供春节期间各城市的流出人口和常住人口,但根据第一问的结果,甲乙丙丁依次是北京、成都、香港、拉萨。
显然甲、乙为北京和成都,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多,由于务工人员的“返乡潮”是最容易形成空城的,丙城香港由于物流贸易、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少,故不易形成空城。
丁城拉萨经济水平较低,外来务工人员少,故而也不易形成空城。
11.B;12.B解析:11.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较小,A项错误;西藏经济水平较落后,故人口压力指数较大,B项正确;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较小是因为资源丰富,C项错误;我国部分地区人口压力指数没有达到饱和状态,D项错误。
12.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山东省更高,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较小,故B项正确。
13.D 14.C解析:13.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图中显示的是人口分布与气候的关系,与气候资源密切相关的是生物资源。
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14.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按图推算,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人口合理密度和人口合理容量应该远高于图中的其他气候区,但现实情况是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数量较少,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
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15.(1)促进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服务设施和缩减城乡、地区之间差距;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
(2)山东。
(3)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有利方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
不利方面: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解析:(1)由材料可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是人口迁移的策略,是为了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2)读图可知,M省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及江苏等省,一部分属于临近省区,而东北的主要为过去闯关东人口回流,所以应为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