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听课记录
一、谈话导入
师:刚才上了变形记这篇课文,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叫什么这也是庄子所说的物化,庄周梦蝶,说到庄子,大家都知道他是道家的代表,提倡修道成仙,说到仙,诗人中谁被成为诗仙。
生:李白。
师:那大家知道李白是诗仙,他还有一个吏称是“酒仙”,现在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初步了解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李白的《将进酒》,大家一起品尝这坛美酒,现在谁先来启封,让学生朗读一下课文。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后,老师纠正学生的读错的音,并解释课题,将(qiang),是请的意思,也就是说课题的意思是:请喝酒
(三)请第二位学生再次朗读《将进酒》,老师点评后并指出要注意的字词将(qiang)进酒乐(yue)恣(zi)呼儿将(jiang)出
(四)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并帮助他们理解
学生提出问题:“沽”是什么意思,老师讲解,“沽”是买的意思
(五)老师让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的前半部分
(一)老师指导同学们朗读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读的时候应该要有气势,应该注意“天”字),然后再让全班一起朗读。
(二)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一起探究课文
第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同学们想一想,这句用了什么手法学生回答夸张的手法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说明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第三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也同样说明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第四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师让同学们好好品读这一句,并让学生谈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必”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诗人没有被重用。
下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师指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豪爽。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更体现出了李白饮酒的豪爽。
(三)学习完前半部分,老师让同学们朗读刚才所学习的前半部分
(四)学习完前半部分,老师让同学们说说李白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引出介绍李白的人生经历(展示ppt)
李白的人生经历:
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里的国是指家,特指故乡)
30岁,初入长安,无功而返(这时他写了一首《行路难》)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他非常得意,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4岁,奸佞当道,赐金返还
52岁,与友畅饮,做将进酒(他与好友陈夫子,丹丘生一起饮酒,并写下了这首诗)
四、介绍完李白的人生经历,老师继续引领学生学习诗歌的后半部分
(一)老师示范朗读“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朗读后指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这句话三个字三个字的写,表现了劝酒的行为。
(二)老师示范朗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朗读后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时一定要高亢,表现诗人的愁苦。
(三)“钟鼓馔玉不足贵”,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不足贵”三个字表现了诗人的藐视,写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四)“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谁来说一下,诗人他孤独吗学生回答后,老师点明作者是孤独的,接着并引出屈原和庄子,他们也都是孤独的。
(五)“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老师提问题:陈王是谁学生回答曹植后,老师引导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并让学生明白曹植的怀才不遇,进而补充李白也一样,跟他同病相怜。
(六)老师讲解“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写出了作者的愁绪。
五、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老师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板书
将进酒
李白
欢
劝与
君尔
更悲酒愤同
尽消
一万
杯愁狂古
酒愁
2)老师师范朗读
六、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块空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悟诗人的感情变化。
心得体会:
听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位老师讲课很有意思,他把这节课上的很好,老师把整节课上得很有气势,深深的吸引着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第一,老师的导入很有意思,将上一节课所讲的小说的主人公的变形联系到这一节课中,导入课题,很有韵味,别具一格。
第二,整节课下来,老师一直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老师的语言很有激励性,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诗中的气势,引导学生该如何品读这首诗歌。
第三,老师的语言很有幽默感,教师语言的魅力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武器。
而这位老师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真的听完了整节课。
第四,老师的朗读铿锵有力,很有激情,很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也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朗读这首诗歌。
第五,课堂里的拓展延伸做得很好,曹植的七步诗还是关于屈原和庄子的提及,这些人物的提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一些常识,也复习巩固了其他诗人的相关思想。
第六,板书设计新颖,将整个板书用一坛酒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明了,一目了然。
虽然这是一节很有激情的课,老师将学生带入一个很有分我的学习环境中,但是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
第一,我认为老师在谈话导入李白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些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让学生大致对李白有一定的影响,并对他的诗歌写作有大致印象,方便接下来的学习。
第二,我认为关于李白的人生经历的这一环节可以在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来学习,让同学们知道诗人的人生经历,进而更容易帮助他们来学习这首诗歌。
第三,我认为老师再分析诗歌的时候,可以顺便讲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而不仅仅是诗句所要表达作者的某些情感或者是朗读的时候的语气。
第四,这位老师在上课时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虚词和实词,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老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讲解一下,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
第五,作业的布置不是很合理,对于这么好的一首诗歌,老师只是让同学们课后朗读,而应该让他们背诵下来,里面有很多很好的诗句,在写作中都可以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