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高三2013-10-11 09:58安徽省屯溪一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也是。

但是,正如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词,而非真实的现状。

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甚至走到卖盗版光碟的小贩面前,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殖民与文化的推进。

高鼻子的文化朋友会说:“我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比方说李白,还有杜甫。

”这番友好的话只是再次证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强势并不等于优秀,比方说好莱坞,大家都明白。

对于世界是如此,在一种文化圈内也是如此。

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到处是讲山西话的老八路首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我也在这个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里坐满说广东话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

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用中文写作的优秀文本当然是要文学理论家来评说,因此更多的文学理论家不当强势文化的推销员,尤其重要。

20世纪最短的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诗,题目:生活。

内容:网。

反对者因为它把丰富的东西说成是一种“网”,而且这样的写法不像诗。

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时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新内容就是:网络。

对于许多网迷和新人类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新生活。

而且,不少网络公司还在进行“网上生存”比赛,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

这时候的生活现实,题目:网。

内容:生活。

对这一首诗的争论还在继续,因为还有许多人不认为它是什么好诗;对这种生存方式的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都在网络上活着,也太辜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了。

但21世纪的生活比诗更有想像力,更浪漫,更荒诞,更简捷,这是叫诗人们尴尬的“现实主义”。

传统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是个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说它不好。

好的传统当然是好东西,比方说文学传统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

外国人一开口,就会用四声不准的中国话说:“李白,杜甫,唐朝!”但好东西多了,也有麻烦,要学写作,先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中钻出来,跑马观花跑到30岁了,认真继承要一辈子。

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

去改编电视剧还行,现在电视剧专吃古人的饭,又不肯读古人的书。

用不懂传统来指责作家,是个“好办法”。

哪怕你背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53035首诗,唐诗完了还有宋词。

不懂传统不行,钻进传统里出不来也不行。

背上全背着传统绝对只能说别人的话,写不出自己的新东西来。

传统多了,有时还真误事。

要以史为鉴,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向后看,然后再朝前看。

就如同开汽车,别人是一踏油门就走,你还要先调过头来,再换档踏油门。

文学这门功课,和别的不一样,一开口,就要从“关关雎鸠”坐进三千年前的私塾来启蒙,都以为这才正常,这才中文系,这才国学,这才功底深厚。

但是,学开汽车,先让你学赶马车,学蹬三轮,学开蒸汽火车;学电脑,先让你学刻甲骨,学编竹简,学排活字版——你会同意吗?后现代、口语诗以及诸种风潮的兴起,与拒绝“文学传统总想占据青春大好光阴”的中文系传统有关。

文学与传统,一对活冤家。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的殖民”是指强国的综合优势使得自己的文化也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平等性。

B.“话语权”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的权利,在文中具体指文学创作上所表现的主流趋势。

C.“这样的写法”是把丰富的东西写成了一种简单的“网”字。

D.“网上生存”是新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上网。

2.“强势并不等于优秀”,下面的表述中不是说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3分)A.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B.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

C.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

D.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3.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化会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进,这些推进的文化有些是优秀的,有些则不然。

B.中国唐代的诗人们的作品流传到外国,是强势经济与文化推进的结果,对外国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C.对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要认真继承,否则无法写出好作品。

D.作者同意学作诗的人学国学,但不能沉迷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为这样会使我们在“换档”中落后于其他国家。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①也。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

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②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③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

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

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④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

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

”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

孝元尝遣典签⑤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

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于是闻者稍复刮目。

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

及西台⑥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注]①比膊:指肩并肩。

②较:明显。

③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

④梁孝元:指梁朝孝元帝。

⑤典签:官职名。

⑥西台:古时指江陵。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工:擅长B.无友不如己者友:朋友C.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傥:假如D.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湮:埋没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C.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遂见用于小邑D.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篇引用古人的话强调圣贤难得,为文章的中心“慕贤”作了铺垫,接着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环境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交友须谨慎。

B.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的流俗,并以孔子、宫之奇为例,指出这种流俗必会造成亡国的后果。

c.第三段通过记述“颇善属文,殊工草隶”的平民出身的丁觇不被重视的事例,揭露了封建士族等级制度下,贤才常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D.作者认为,人在少年时,心志与情绪都未确定,往往会受到所交往之人的熏渍、濡染,因此择友非常重要。

“但优于我,便足贵之”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7.将原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5分)(2)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

(5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问题。

(8分)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碛:沙漠。

8.两首诗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4分)9.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分析两首诗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2)三十功名尘与土,。

(岳飞《满江红》)(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4)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5)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6)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奥地利]斯•茨威格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