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生物多样性缺失,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二、区域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地域——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城市、工厂——点状,城市群、工业区——岛状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三、区域产业结构: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⑵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3)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时间差异)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1.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4.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5.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补充重要分界线(1)降水量和干湿区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热量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3)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的东端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此线以西以北地区大部分是内流区(除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南以东地区大部分属外流区(除鄂尔多斯高原的无流区和嫩平原的个别闭流区外)。
(4)长江与黄河水系的界线:巴颜喀拉山、秦岭。
(5)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界线:南岭(6)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人均GN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将区域划分为发展中地区(亚非拉美)和发达地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三、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获得区域在短时间内高速发展。
集约型——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发展的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四、区域发展阶段:1.传统农业阶段: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工业起步(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交通线路少;对外开放程度低。
——区域发展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典型的自给自足)。
2.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并且产值增长的较快,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出现大中心城市核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区域发展处于不平衡的加速阶段。
工业化阶段后期由于资源、环境、人口的矛盾导致区域逐渐衰落3.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三产业占相当大比重;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和产值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交通运输网和信息商务网络;对外开放水平很高。
——区域发展处于高水平均衡状态。
五、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简介:(以辽中南重工业区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区)东北地区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矿:黑龙江鸡西、鹤岗、双鸭山辽宁抚顺、葫芦岛铁矿:辽宁鞍山、本溪、辽阳河流: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边境邻国:俄罗斯、朝鲜,隔海相望日本、韩国著名工厂:哈飞(汽车、飞机)、长春一汽(汽车)、辽宁鞍钢(钢材)、耀华玻璃厂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东、中、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1.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差异、对外开放程度2.范围:(不包括港澳台)(1)东部低地区(12省市):辽、冀、京(不沿海)、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2)中部地区(9省):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3)西部地区(10省市):新、甘(陇)、宁、陕(秦)、渝、川(蜀)、贵(黔)、云(滇)藏、青3.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二、南方和北方1.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33°N)秦岭——淮河还是以下地理事物的分界线:气温:1月份0℃等温线温度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干湿地区: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农作物: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地形上: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
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熟制: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三、西部大开发(1999年国家宣布实施)1.范围:10+2+3新、甘(陇)、宁、陕(秦)、渝、川(蜀)、贵(黔)、云(滇)、藏、青内蒙古自治区、广西(桂)以及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目的:3.优势: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4劣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5.注意问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注意保护生态。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为东部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为西部地区创造效益。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一、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表现)1.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活动。
——对世界各国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与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使商品资本劳务技术自由流通)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二、西部大开发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加快的表现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人才联系日益密切4.东西部地区实线相互发展三、资源的跨区调配原因: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能源优势突出。
水资源南多北少。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才多、资金足、技术发达、管理水平高但是资源短缺。
(一)南水北调工程:四横三纵———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加上三条输水线路(a)东线工程:线路:长江下游扬州—京杭运河—天津(另外一路到烟台、威海)特点: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
但是需逐级提水运营成本高。
(b)中线工程:线路:丹江口水库—沿唐白河流域西侧—黄淮海平原西侧—郑州以西穿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京、天津特点:可实现自流,但是工程量大需要开凿输水线路,移民量大。
(c)西线工程:线路: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特点:需要穿越巴颜喀拉山,水量最大,水质最好进展情况:未动工2.意义:(a) 对调入区:缓解水资源短缺,为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提供用水,加快经济发展,有利于回补地下水,若灌溉不科学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b)对调出区:蓄水影响小气候。
(二).西气东输:主线(长线):线路: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上海沿线经过省区9个: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沿线经过的地形区:复杂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次跨黄河一次跨长江)特点: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地形区复杂、工程量大短线:四川重庆(川渝)—湖北湖南(湘鄂)意义:改善沿线和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铁路运煤的压力。
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
(三).西电东送:(a)北线:线路:山西陕西内蒙古——京津唐类型:火电、水电(b)中线:三峡、葛洲坝——沪宁杭类型:水电为主(c)南线:云南、广西、贵州——珠江三角洲类型:水电为主意义: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西部地区创造经济收入。
缓解运煤给铁路带来的压力。
(四)晋煤外运:运煤铁路线:大秦线(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朔黄线(山西朔州——河北黄骅)焦柳线(扩展到河南洛阳——广东湛江)侯月线(山西侯马——河南月山)石太线(石家庄--太原)丰沙线(丰台--沙城--大同(京包线的一部分))焦日线(焦作—日照)影响:为运入地提供能源,但是带来废渣处理问题为运出地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导致产业结构偏低。
地面沉降四、产业转移路线:沿海企业向内地、台湾向大陆、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原因:原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的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影响:促进迁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迁入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