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协调中心同学们好。

今天由我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

这些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军事的一般规律。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便古为今用。

下面,我仅从宏观上,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四个基本问题做一讲解: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四、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先讲第一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一)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就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

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地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二)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在时间上做了限定。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一)初见蓓蕾夏商周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

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

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

总的说来,那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

如春秋战国初期,宋、楚泓水交战,就反映了当时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军政》《军志》,现己失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的书。

(二)春秋战国渐成熟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公元前3世纪末。

它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

一是从战争形态上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的。

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用的器械也开始增多了,比如云梯的使用等。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

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

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经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代表作有:《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

(三)发展时逢秦五代。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秦、汉、晋、隋、唐诸王朝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项羽之所以败于刘邦,主要原因是在战略筹划方面比刘邦差,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才有了立足之地。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以前的兵书,大都只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而这一时期,兵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用战例来说明问题。

如黄石公的《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四)自成体系宋嘉佑。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至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四个朝代,这是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

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产生的军事思想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就以孙子的军事思想为主线,从以下七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战争支柱--以仁为本。

《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

正不获意则权。

‛这段话的大意是:在古时候,人们都是以仁爱为根本,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治理天下。

当正常的方法行不通,就该使用变常的手段。

也就是说该动武了。

作者又认为,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

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

《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诚然,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的。

它代表的毕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讲仁义只是为了处理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之间关系,要‚民‛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们的统治。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当然,这也为后人认识战争、研究战争奠定了基础。

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等,都是从这种朴素的战争观思想发展进化而来的,甚至有的思想到现在还在运用。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在孙子以前,人们对战争所持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反对战争的人们认为,‚兵,天下之凶器‛,不可提倡。

他们主张‚以道佐人主‛,而‚不以兵强天下‛。

而孙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用当时比较进步的思想和方法观察战争,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支持战争,号召人们积极研究和参加战争。

他提出的‚四战‛思想(重战思想、慎战思想、备战思想、善战思想),构成了‚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战争指导原则。

1、重战思想。

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古人对战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对于人类认识战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古人又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这些思想对我们处理国际问题和地区冲突是很有参考价值。

3、备战思想。

其意就是未雨绸缪。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小国图存图强,战争频繁。

一些国家武备周全,抗住了敌国的进攻,保住了自己。

一些国家武备强盛,吞并了他国。

也有一些国家武备松弛,被别国灭掉了。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战备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

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也就是说,对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国防建设,解决台湾问题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4、善战思想。

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如何做到这一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而孙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

‚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它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

庙算,是古时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未战而庙算者胜……多算胜,少算不胜。

‛在《形篇》中又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先胜而后求战‛也。

《孙子》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也正刘伯承元帅所说的那样:‚五行不定,输得干净‛。

三是‚诡道‛制胜论。

《孙子》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马陵之战”就充分体现了孙子的善战思想。

从这一成功战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齐军之所以获胜:一是待机适时,正确选择了出兵的时机和出击的方向,确保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运谋得当,采用‚减灶‛的方略,误敌、疲敌,诱敌就范;三是设伏得法,选择马陵道狭的有利战场,在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时间、地形上,采取有效的攻击方式,夺取决战的胜利。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武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的普遍规律。

毛泽东对此曾有过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