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学习目标1、 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2、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3、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4、 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切、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 难点:理解正切、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学习过程第一单元一、引入课题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无论是边,还是角,它都有其它三角形所没有的性质。
这一章,我们继续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二、自主学习1、梯子的倾斜程度梯子是我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1)在图1-1中,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你有几种判断方法?(2)在图1-2中,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你有几种判断方法? 归纳小结:如果梯子的长度不变,那么墙高与地面的比值 ,则梯子越陡; 如果墙的高度不变,那么底边与梯子的长度的比值 ,则梯子越陡; 如果底边的长度相同,那么墙的高与梯子的高的比值 ,则梯子越陡; 2、想一想如图1-3,小明想通过测量11C B 及1AC ,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 梯子的倾斜程度;而小亮则认为,通过测量22C B 及2AC ,算出它们 的比,也能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你同意小亮的看法吗? (1)直角三角形11C AB 和直角三角形22C AB 有什么关系?(2)111AC C B 和222AC C B 有什么关系? (3)如果改变2B 在梯子上的位置呢?比值 。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当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确定之后,它的对边与邻边之比也 。
二、明确概念通过对前面的问题的讨论,我们知道可以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
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随之确定。
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的 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 。
正切函数(1)明确各边的名称 (2)的邻边的对边A A A ∠∠=tan(3)明确要求:1)必须是直角三角形;2)A tan 表示的是∠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的比值。
(4)通常用倾斜角的正切值来表示一个物体的倾斜程度,也经常用坡角的正切来描述山坡的坡度(山坡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也称坡比).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 ☆巩固练习一 1、如图1,在△ACB 中,∠C = 90°, 1) tanA = ;tanB = ;2) 若AC = 4,BC = 3,则tanA = ;tanB = ; 3) 若AC = 8,AB = 10,则tanA = ;tanB = ; 2、如图2,在△ACB 中,tanA = 。
(不是直角三角形) 三、例题学习例1 图1-5中表示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分析:通过计算正切值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
这是上述结论的直接应用。
解:甲梯中,==αtan ,乙梯中,==βtan ,因为αtan βtan 所以 梯更陡。
例2如图,在△ACB 中,∠C = 90°,AC = 6,43tan =B ,求BC 、AB 的长。
分析:通过正切函数求直角三角形其它边的长。
例3 有一山坡,它在水平方向上每前进100米就升高60米,这个山坡的坡度是 。
三、随堂练习1、在直角△ACB 中,∠C = 90°,AC = 5,AB= 13,求A tan 和B tan2、在直角△ACB 中,∠C = 90°,BC = 5,求125tan =A ,求AC. 四、课堂小结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ABC∠A 的对边∠A 的邻边斜边A BC 8mα5m5mβ13m AB C A CB图1-5乙甲第二单元一、复习引入正切:锐角A的 与 之比叫做∠A的正切。
即=A tan 。
二、明确概念1、正弦、余弦函数 正弦:斜边的对边A A ∠=sin ,余弦:斜边的邻边A A ∠=cos☆巩固练习一(1)如图,在△ACB 中,∠C = 90°,①sinA = ;cosA = ;sinB = ;②若AC = 4,BC = 3,则sinA = ;cosA = ;③若AC = 8,AB = 10,则sinA = ;cosB = ;(2)如图,在△ACB 中,sinA = 。
(不是直角三角形2、三角函数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都是∠A 的三角函数。
3、梯子的倾斜程度与三角函数的关系sinA 的值 ,梯子越陡;cosA 的值 ,梯子越陡 三、例题学习例4、如图,在Rt △ABC 中,∠B = 90°,AC = 200,6.0sin =A ,求BC 的长。
分析:本例是利用正弦的定义求对边的长。
例5、如图,在Rt △ABC 中,∠C = 90°,AC = 10,1312cos =A ,求AB 的长及sinB 。
分析:通过正切函数求直角三角形其它边的长。
三、随堂练习1、在Rt △ABC 中,∠B =900,AB =3,BC =4,则2、在Rt △ABC 中,∠C =900,AB =5BC cm =SinA= cosA= 3、Rt △ABC 中,∠C =900,SinA=54,AB=10,则BC =四、课堂小结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ABCABC ABC∠A 的对边∠A 的邻边斜边五、作业1、在△ABC 中,∠C =90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9,b =12,则sinA=,sinB= .2、在Rt △ABC 中,∠C =900,若b a 32=则tanA=3、Rt △ABC 中,∠A =600,c=8,则a = ,b =4、在Rt △ABC 中,若32=c ,b =3,则tanB= ,面积S =5、在Rt △ABC 中,AC :BC =1:3,AB =6,∠B = ,AC = 。
BC =6、在Rt △ABC 中,∠B =900,AC 边上的中线BD =5,AB =8,则tanACB= 7、等腰三角形中,腰长为5cm ,底边长8cm ,则它的底角的正切值是8、在Rt △ABC 中,各边的长度都扩大2倍,那么锐角A 的正弦、余弦值( ) A 、都扩大2倍 B 、都扩大4倍 C 、没有变化 D 、都缩小一半 9、在Rt △ABC 中,已知a 边及∠A ,则斜边应为( ) A 、asinA B 、 A a sin C 、acosA D 、Aa cos10、在△ABC 中,A ,B 为锐角,且有sinA =cosB ,则这个三角形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11、在Rt △ABC 中,∠C =900,,AB =13,BC =5,求sinA, cosA, tanA 。
12、在Rt △ABC 中,∠C =900,若1312sin =A 求cosA, sinB, cosB13、在Rt △ABC 中,∠C=900,a=2,b=1, 求∠A 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10、 在Rt △ABC 中,∠C =900,b=17, ∠B=450,求a, c 与∠A11、等腰梯形的一个底角的余弦值是232,腰长是6,上底是22求下底及面积§1. 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学习目标5、 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6、 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7、 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正切: 正弦: 余弦:二、合作探究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三、例题学习 例3 计算:(1)sin30°+ cos45°; (2)︒-30cos 31;(3)︒-︒︒-︒45cos 60sin 45sin 30cos ; (4)︒-︒+︒45tan 45cos 60sin 22。
B A ABC例4 填空:(1)已知∠A 是锐角,且cosA =21,则∠A = °,sinA = ; (2)已知∠B 是锐角,且2cosB= 1,则∠B = °;(3)已知∠A 是锐角,且3tanA 3-= 0,则∠A = °; 例5 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m ,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
分析:本例是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解的具体应用。
例6在Rt △ABC 中,∠C = 90°,c a 32=,求ca,∠B 、∠A 。
分析:本例先求出比值后,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再确定角的大小。
四、小结 五、作业1,Rt △ABC 中,∠C=90°,∠A、∠B、∠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则当a=5、c=13 时,有sinA= ,cosA= 。
2,Rt △ABC 中,∠C=90°若sinA= 31时,tanA= 。
3,Rt △ABC 中,∠C=90°,若AC=3BC ,则cosA= 。
4,若sinA=cos 245°则∠A= 。
5,△ABC 中,有01sin 223cos =-+-B A ,那么∠C= 。
6, 若∠A=60°,则化简=-2)sin 1(A .7,Rt△ABC 中,∠C=90°且sinA+cosB=3,则∠A= 。
8,若s in22°31′=cosA ,则∠A= 。
9若sin 2A+cos 221°= 1,则∠A= 。
10,比较大小:①tan21° t an31°,②s in21° c os21°。
③c os21° c os22° 11,△ABC 的周长为60cm ,∠C 等于90°,tanA=512,则△ABC 的面积为 . 12,如图,某建筑物BC 直立于水平地面,AC=9米,∠BAC=30o,要建造阶梯AB ,使每阶高为20cm ,则此阶梯要建 阶(最后一阶的高不足20cm 时,按一阶计算,3=1.732). 13,如图:将宽为1的两条矩形纸条按30°的角交叉重叠,则重叠部份的面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