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作文立意及范文
本文紧紧围绕“儒家文 化”。题目中几个体现儒家文 化的关键词,以及“挤公交年” 这一事件论述,中心明确,论 证思路清晰。对儒家文化与现 实生活中的矛盾作出了回应, 态度中肯,有理有据。
行文中有对象意识,但人称 与语境的契合度有待优化。文 章第一段对儒家文化的阐释, 第二段的自我介绍与下文有些 脱节。
三、关于标杆作文
1.是标杆作文,不是最优秀的作文。 2.选择的是有代表性、在同等级作文中的中等层次的文章。 3.严格按标准打分。高分和低分的区分度合理。
【得分】19+19+19=57 【点评】
本文段首运用文言句式,颇显底蕴, 先声夺人。接着指出儒家文化的意 义与价值,儒家文化是我们时代所 必须的。三段作者指出“哄抢热” 等现象,儒家文化正是解决这些社 会病的良药。四五两段从儒家文化 如何践行入手。六段总结践行的方 法,结尾指出践行儒家文化的美好 愿景。
书写美观,是加分项。
【得分】
15+15+14=44 【点评】本文能 够扣住作文任务有 效驱动全文,在行 文中始终抓住“儒 家文化”与“挤公 交”来分析,具有 一定的说服力。另 外,在两者“矛盾” 的分析中,较有逻 辑性。 不足之处是观点 一般,视野不够开 阔,材料也不够丰 富;在行文上,语 言较为拖沓,不够 简洁。判为二类卷。
(二)题目提供了写作情境
作为研究儒家文化的研究生子思回母校与高中学弟学妹交流。
(三)题目要求有交际意识
1.交际身份:研究儒家文化的研究生。
2.交际对象:高中母校的学弟学妹。
3.交际内容:儒家文化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何在现实生 活中得到落实、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怎样的价值、 如何解决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的行为之间的矛盾、 儒家文化的知与行是否能够统一,等等。
三、书写漂亮,结构匀称,形式美观。 当然,第三段个别词语不够准确,表达。
【得分】17+17+18=52 【点评】
一、本文始终在任务情境中展开论述。开 头说:“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 中间部分,深入一步,“问题的本质不在让 不让,而是如果我谦让了,我会不会被社会 上的坚硬所欺负”,结尾时又回扣,“我想 对这位同学说,儒家给我们内心之道”。扣 题紧,观点明。
……
偏离题意(四等 0—5分):
(1)全脱离材料中的情境,泛谈对儒家文化的扬弃、 文化创新、儒家文化的意义和传承、理论与实践的意 义等。
(2)另起炉灶谈讲道理的方法、文化的求同存异等。 (3)完全否定儒家文化的价值。如:儒家文化不能
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儒家文化已完全衰落、儒家文 化已失去现实意义。 (4)可以判定为宿构的文章。 判定为偏离题意,一定要慎重!
全文文脉畅通,长短句错落有致, 引用名言,随手拈来,恰到好处, 不着痕迹。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写出 一篇这样的文章,实在难得。
【得分】19+18+18=55 【点评】
一、强烈的对话意识和角色意识,以
“子思”的身份回应同学的提问,语言亲 切得体,完成作文任务。
二、观点鲜明,分析说理有层次地推
进。三至五段从学理、现实原因、解决问 题三个层次,具体回应“提问”,突出践 行儒学在“心”这个中心,合情合理,不 枝不蔓。
3.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围绕与“儒家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关的话题来立意,属 于符合题意。
一定要看文章的整体内容,不能只凭题目、第一段来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4.“儒家文化”可拓展到文化、理论,“现实生活”可拓展到实践、实用,但必须 是与材料自然相承,如脱离材料直接上升到文化、理论、实践、实用,属于基本符 合或偏离题意。
有效地“回应”了母校学子的 提问。在论述过程中,善于 “由表及里”,“辨析儒家思 想”一段也能自圆其说,结尾 一段亦很好的回应了中心,文 章条理清晰,结构较为严谨。 不足之处是标题较为宽泛,针 对性有待加强,另外文章的格 式也有问题。但总体上文章较 好,判为一类卷下。
【得分】15+15+16=46 【点评】
【得分】13+14+14=41 【点评】 本文论述了儒家文化与 现实之间的冲突,并明确的 给出了观点。 在论述过程中,对儒家 文化的阐释有些空洞,一些 用词有贴标签之嫌,如“初 心”一词在文中的内涵,并 没有作具体的阐释。 “善良”被利用,“佛系” 二段与中心的关系论述得不 够清楚。
另外,文章语言与子 思回应学弟学妹情境不太相 符。
二、判定立意的基本原则
(一)总体标准
1.基准分45分。 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个基本”(中心基本明
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该将分数上浮。
2.不同文体根据审题切合度和文体表达特点予以相应等级分 数。其他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做适度的调整。
二、巧妙且举重若轻地解读儒家文化。儒 家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何适宜地解 读,不是易事。本文紧扣“会不会挤不上公 交”的尴尬,从“儒家之仁是一种对抗坚硬 的温柔”,“儒家之仁体现在内心的修养”, 从更高境界上化解尴尬,说服别人(自己), 对待“坚硬”而不是以“硬”对“硬”,或 者回避现实。这种“温柔论”和“修养论” 体现作者对儒家文化比较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800字。
一、从题目解析理解阅卷标准
(一)题目明确给出了任务指令:
1.“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内容与对象方 面的任务指令。这是作文的方向,必须从子思的角度正面回答同学的 这个提问。
符合题意示例(一、二等 11—20分):
(1)以我之力点儒家文明星火,倡导众行引现实文明成常态。譬如拟题为:点文明之星火, 倡众行以燎原。(挤公交车是没文化的体现, 有文化的人多了,就不会挤了。)
(2)如何在逐利时代传承和践行优秀的儒家思想。 (3)文化价值与某些实用功能不能完全等价。 (4)文化不应该被功利化,文化有更深远的意义和更宏大的价值。 (5)即使挤不上公交车,儒家文化在现实中仍然有价值。 (6)传承儒家文化,要知行合一。 (7)即使在生活中碰壁,也不要悲观,要坚守文化的价值。 (8)要有文化自信,相信儒家文化的普世价值。 (9)儒家文化的践行需要合适的土壤:物质的、精神的。 (10)弘扬儒家文化,切忌因噎废食。 (11)传承和践行优秀儒家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素质。 (12)既要学习优秀的儒家文化,也要力所能及地践行儒家文化。 ……
题目过大,用两个字做题目是大 忌。
字数与指定位置有60字之差,再 加上错别字,扣5分;书写潦草、暴露 自己所在的城市名,这都是硬伤。
【得分】
13+13+12=38 【点评】 本文虽然对任务有 所交代,但观点为 “传统文化学习需要 三种精神”,这与原 材料中“文化”与 “现实”矛盾的要求 有偏离,内容上应降 等。 本文在分析三种精 神过程中,存在着彼 此重复交叉的情形; 另外,书写与卷面亦 有待加强。本文评为 三类卷。
【得分】 12+11+10-5=28 【点评】 本文没有完成材料要求完成的交 际任务,没有很好地回答材料中的问 题。 内容上缺乏明确的中心论点。第 一段提出儒文化的现实困境,第二段 写自己在生活中受儒文化的正面影响, 第三段开始转向道德在现实中的各种 处境。内容上缺少逻辑联系。
2.“我对儒家文化的道理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 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思维方面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必须围 绕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去思考,换言之,必须解答 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儒家文 化的知与行等问题。
3.“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与立意等方 面的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整体解读材料,整体立意,文体明确。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 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 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 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 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 去?”
5.开头、结尾联系材料,主体部分脱离材料中的情境,泛谈对儒家文化的扬弃、文 化创新、儒家文化的意义和传承、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等,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6.全脱离材料中的情境,泛谈对儒家文化的扬弃、文化创新、儒家文化的意义和传 承、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等,属于偏离题意。
7.另起炉灶谈讲道理的方法、文化的求同存异等,属于偏离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三等 6—10分):
(1)开头、结尾联系材料,主体部分完全脱离材料中的情境,泛 谈对儒家文化的扬弃、文化创新、儒家文化的意义和传承、理论与 实践的意义等。
(2)文章只对材料中的三句话“‘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 己及人’”进行简单阐释或扩写。(42分以下打分)
(3)脱离材料的情境,分析儒家文化的利与弊。
三、有较好的思维品质。文中两次展 示较好的理性思维品质。一是第一段从“个 人担忧”上升到“想必许多人”,这就把个 别现象提升至社会现象;二是第三段:其实 我认为,问题本质——被社会欺负,把“挤公 交”这个社会现象推进到“所欺负”的本质。
【得分】17+16+16=49 【点评】
本文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即
(三)其他扣分标准
1.完篇800字,正常打分。 2.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具体细则为:600字
以下在20分以下。400字以下在10分以下;200字以下5分以 下。只写标题给1分。 3.情景交际意识要特别强调,没有体现这一点的,一般在 45分以下。比如:没有以子思为身份写作,没有显示示出 是在和学弟学妹交流,没有回答问题的意识等等。 如果文章整体非常优秀,可打45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