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化管理及其发展趋势摘要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城市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数字城市正在走入我们的生活中,数字网络正在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中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
关键词城市数字化管理城市数字化趋势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以年均0.8%—1%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由47.5%提高到51.5%。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资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城市化困境,借助数字城市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破解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化道路,成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数字化管理的内涵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综合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形成完整、闭合、互通互联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行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的区域达到精细化、管理部件的内容数字化,管理事件的处置精确化。
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进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城市数字化管理涉及的领域有:1、电子商务,包括网上贸易,虚拟商场、网上上市管理等;2、电子政务,包括政府上网、网上会议等;3、电子金融,包括电子银行、网上股市、网上期货、网上保险等;4、电子社会,包括网上办理各种手续、网上休闲娱乐活动等;5、电子医院,包括网上健康咨询、网上会诊、网上护理等;6、电子教育,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虚拟图书馆等。
2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总体构架在城市数字化管理中,电子商务是数字化系统的中心,智能交通和智能社区紧伴两翼,政府对电子政务、科技教育和安全保障建设的投入,发展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
上述各项都在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上运行,以市域网络和城市地理信息工程为载体,遵循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形成相互联系、各具特色的业务平台,建立城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实施数据共享与交换,支持多种服务与决策。
城市公用信息平台在市域网的基础上开发和建设,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市域网能够实现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网三网连接,利用点对多点的按需动态分配宽带的无线接入系统,使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互操作、多数据的融合与立体显示、仿真与模拟。
城市地理工程的技术基础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航空航天遥感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城市地理信息工程对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后,建设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智能交通、安全保障、社区服务等信息工程建设。
电子政务依托城市公用信息平台,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商务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为使用者提供网上商品信息、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金融认证中心,改进和增加多种支付手段,开发高强度加密算法并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建立一批重要企业参与的物流配送体系,使用者物流配送系统和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买卖)。
城市智能交通体系中,道路使用者通过城市智能交通体系进行交通方式和路线的合理选择;交通管理者通过城市智能交通体系进行交通疏导和事故的应急处理;运输经营者通过车辆卫星定时定位与监控系统,监测掌握车辆的运输状况,进行调度和跟踪指挥;系统还通过自动报警和避撞设施,提高驾驶员对行车环境的感应和控制能力,为安全驾驶提供保障。
城市科教信息网支持科教系统开展网上交流研讨、工作规划协调、成果发布、网上教育、资源共享。
安全保障包括环境保护、贫困救济、保险、养老、妇幼保健、疾病防治、减灾和民间有助于社会安定的系统。
社区服务信息网络把千家万户对多种领域、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与能够提供服务的社会资源对接起来,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百姓提供便利的服务,繁荣社区服务业,创造就业机会。
在空间布局上,区及所属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建立全市社区服务中心网站;依托街道热线服务站,组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一批接入方式多样的智能示范社区。
城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有线和移动信息终端,为居民提供出行、购物、休闲、娱乐、旅游、交通、教育、文化、房产交易、证券交易等综合信息服务。
城市资源信息管理中心是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机构,为全市提供可靠的、稳定的综合性信息支持与决策支持。
中心负责对全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总体规划,组织研究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手段和共享规则,实施信息工程的各项标准,协调各种数据处理、存储、共享、交换、集成、使用、融合与互操作,协调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
3、我国城市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数字化管理发展迅速。
“十五”期间,共有100多个城市进行数字化城市建设,总投入超过100亿元。
“十一五”期间,各个城市对数字化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增加,建设部陆续启动一些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数字城市在科研项目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控关键技术、区域规划与城市土地节约利用关键技术、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和模式、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与增量预测技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城市数字化管理等方面技术创新和应用进展极快。
“十二五”期间,各地在城市建设规划中都把城市数字化管理作为城市建设的先导工程,发展数字图象合成、多光谱遥感、数字建模、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构建等多种技术集成,从建筑(微观)、社区、城市、区域四个层次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
3.1城市数字化管理规范制定实施国内各领先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领头燕”,纷纷喊出了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厦门、智能济南、香港数码港、澳门网络等口号,制定了相应的行动目标和实施方案,根据自身特点和功能定位,不断探索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新路径。
首都北京的公用信息平台与中国电信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中央个部委交换网、银行专用网、全国有线电视网等重要网络实现了互联互通。
政务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医疗保险系统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首都电子商务城”的雏形已经形成,电子商务系统涉及的身份证、安全配置、支付手段、物流配送、法律环境等瓶颈问题得到突破;建设了一批以望京为代表的采用宽带多媒体接入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小区和以华润大厦为代表的智能化写字楼;公共交通部门的智能化管理网络已经形成。
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主导产业,将北京带向全面信息化高速公路。
沈阳作为信息产业部批准的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提出了建设“数字沈阳”,以数字化带动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和东北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设想,要在沈阳城区范围内建设1万座信息岛,发展4万部公用信息终端,20万部家庭终端,10万部企业终端,5万部农业终端。
信息岛,又名“数字城市公共服务信息交互平台”,在已建成的市政务网、企业网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主要用于公众百姓的信息交互平台。
根据地理不同的特点,信息岛设计有两种形象,即公共广场型和小型住宅型。
信息岛的建设实现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电子交通、电子教育、电子医疗和电子公安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化,通过联合向社会提供政务、商务、交通、地理、教育、娱乐、旅游等信息的交互式服务。
3.2由“数字城市”向“智能城市”升级数字城市建设的推进朝着“向数据要思想、向数据要财富、向数据要决策”发展,智能城市成为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新目标。
智能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城市被看作一个有机体,“智能化”过程就在于培养它的监控、学习、反应、调整和适应能力。
城市智能化体现在城市决策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城市资源的监测和可持续利用、城市应急反应和灾难的预防治理、城市人口管理以及城市生活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等方面,例如违章建筑的遥感遥测、利用多光谱/高光谱遥感检测流域水质安、城市建设中总规和控规的管理、焚烧型垃圾场烟气的光谱分析。
在上海信息学会提出的规划中,“智能城市”是一个会思考的“聪明人”,在市级的数据仓库,将存储着上海13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的主要信息,政府信息中心将会通过网络与其随时保持联系并做出分析,成为政府决策部门最得力的信息助手。
智能城市的脉络是自动交通网络。
智能化交通系统将有效地解决城市“肠梗阻”问题。
车辆牌照将与一个固定帐号相连,经过告诉公路道口不再需要停车缴费,检测器会自动扫描牌照帮车主快速买单。
智能城市的细胞将是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社区建成后,市民只需办理一个记录个人图象和信息资料的ic 卡,整座大厦就会为你自动开门、开灯、服务到家,这一技术在宾馆业已率先推出。
而远程表、视频监控、电子巡控等“细胞”的基本功能,将使智能城市的肌体更加健康有效。
3.3由“数字城市”走向数字共同体国内很多城市都竞相掀起信息化浪潮中,由于体制机制的弊端,造成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浪费,特别是重复建设和部门分割,导致“信息孤岛”出现,资源不能共享。
为此,一些城市开始携起手来,整合信息资源,开展信息资源交流,加强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度,在更大的范围积极推动城市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共享。
目前,在苏锡常三地,凭一张公交ic卡就可以走遍苏南,获取异地企业信用情况只需轻点鼠标。
信息共享已经成为推动一体化的“引擎”。
另外,三市在打造“数字苏南”时,还着眼于在更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在诸多领域开展跨城市的信息合作。
如常州与上海复旦大学合作“数字常州”计划,无锡与上海签定了《信息化合作发展协议书》,在上海和无锡可通过交通ic卡,近期苏州也将加盟“一卡通”。
随着一体化范围越来越广泛,各地“数字共同体”将越来越多地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