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史卷(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 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
这一变化表明()A.“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B. 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C. “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D. 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早期道家认为严刑峻法福得人失去正常的人性,但后期拼家却认同了法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
这一转变是因为战国中后期,法家崛起,各诸侯国为了提高国家经济军事实力,进行了一系列以法家为主的变革,所以法是顺应了时代要求的,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礼治”被“法治”取代的现象,故A项错误;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即使后期认可法,也是援法人道,认为法的来源是道,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虽出现融合的现象,但它们的核心主张并不一样,故D项错误。
25.汉武帝即位次年,采纳丞相卫绾建议,对所举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言者,一律罢去。
随即又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蚧为太尉。
汉武帝的做法()A.放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B.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局面C. 回归了周朝的典章制度D. 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对所举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言者,一律罢去”“随即又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蚧为太尉”体现了汉武帝对儒学的尊崇,该做法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故D确;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尊儒尚法,并未放弃法家治国理念,排除A;儒学独尊局面的确立是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排除B;汉朝并未回归周朝的典章制度,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选:D。
26.据记载,唐代书法家贺知章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
下列作品最可能出自贺知章之手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如虫篆飞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草书的特征,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变化丰富,奔放跃动,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因此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是篆书;C选项是楷书;D选项是行书,均与题意不符。
27.一位明末清初的浙江大儒说:“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
”这一观点()A.是对西方法学理论冲击的反应B. 实质是儒学法律思想的返本和再造C. 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时代特点D. 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答案】B【解析】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吸收启蒙思想家的法律主张是从维新思想开始,故A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仍然在儒学范畴之内,故B正确;外儒内法是董仲舒汉代儒学的特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并没有动摇理学的正统地位,他们的思想也没有称为主流思想,故D错误。
28. 1866年,京师同文馆增设了天文算学馆,讲授学习西方近代学科知识,且招生对象是科举举人、进士及国子监贡生等所谓“正途”出身的人,引发清廷高层的激烈争论。
天文算学馆虽得以成立,但报考者寥寥。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的义利观念逐渐被抛弃B. 中国近代化起步艰难C. 民族工业发展影响国人观念D. “中体西用”不合时宜【答案】A【解析】1866年,京师同文馆增设了天文算学馆,讲授学习西方近代学科知识,且招生对象是科举举人、进士及国子监贡生等所谓“正途”出身的人,引发清廷高层的激烈争论。
天文算学馆虽得以成立,但报考者寥寥,表明人们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学习西方的科技,儒家的义利观念逐渐被抛弃,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29.1919年5月7日,北京15所女校的40余名代表召开北京女学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发布《告全国女界书》,以“提倡社会服务,发扬爱国精神”为宗旨,声言“爱国不分男女,爱国女子不能后人”。
这体现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爱国运动助推了女性解放C. 女性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D. 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的特征。
而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材料反应的是武士运动期间女子也强调要爱国。
能够看出当时的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女性的解放;C.材料看不出女性对国家建设的表现;D.材料没有反应出马克思主义传播。
30.在1947年的中央十二月会议上,有人提出应把社会主义前途写入会议文件,毛泽东举了苏联的例子说:“这也是急性病,人家1917年十月革命搞了十五、六年,到1932年才正式搞社会主义。
今天我们还在消灭封建,社会主义还早着哩!何必提社会主义!”毛泽东旨在()A.借鉴俄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B. 批判党内右倾错误的危害C.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D.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今天我们还在消灭封建,社会主义还早着哩!何必提社会主义”表明毛泽东旨在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C正确;AB材料未体现,排除;D与题意相悖,排除。
31.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到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为14.9%;经过1956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B. 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C. 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D. 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到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为14.9%;经过1956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9%”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工科生所占比例较大,为一五计划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2.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
这反映出古希腊()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B. 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C. 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D. 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知当时雅典民主发展时期,该时期的作品主要呈现“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显然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关注,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33.意大利人布鲁尼(1369---1444年)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这反映了在当时的意大利()A.理性主义占据主导B. 宗教改革正在进行C. 人文主义流行D. 无神论已经兴起【答案】C【解析】“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表明当时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流行,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34.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
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C. 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 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可知,培根主张进行试验,笛卡尔是主张用数学来表达,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正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科学理论,揭示了自然界用新的基本法则;B.奠定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伽利略,不是牛顿,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提出太阳中心说的是哥白尼,也不是牛顿;D.阐明时空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5.法国艺术家雅克•德比奇在《西方艺术史》中说:“它标志着与往昔一切想法的彻底决裂。
它宣告了人和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以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
”下列作品与“它”风格一致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选项之中只有A是浪漫主义代表作品;B.这是现实主义美术;C.这是印象画派;D.这是现代主义美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41题25分,42题12分,45题15分,共52分)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
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
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
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材料二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
……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
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并简析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对世界的贡献。
(13分)【答案】(1)内涵:以中国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
原因: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分化;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的逐渐觉醒;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思想解放;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
(12分)(2)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世界之间彼此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阻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