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动漫浅谈日本文化
我从小就是一个很爱看动画漫画的孩子,别的孩子都出去玩泥巴骑车子,我就自己守着电视看动画片,或者是跑到学校旁边的书店借漫画书看——至今还对当时的五毛钱看一次漫画记忆犹新,那实在是小学生很难担负的起的价格。
不过由此也看到了很多好看的漫画,成了当时学习之余最开心的事情之一。
这个学期选了日本社会文化解读这门课,也是出于长久以来对日本文化的欣赏和喜爱,想要更多地了解的原因。
虽然有些人可能会对中日关系存在着负面的评价,但是我却一直觉得日本是我除了祖国之外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国家——也许在我的观念里,不该拿历史原因、政治原因来衡量生活和文化。
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我想从日本动漫说起,妄谈一下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日本是世界第一动漫强国。
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比如漫画里近乎逼真的亚洲人的美和各种鲜明特色的文化影子。
这些都是其他国家动漫望尘莫及的。
动漫是日本的第一产业链,在全球没有国家可超越。
日本动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17—1945——萌芽期、1946—1973——探索期、1974—1989——成熟期、1990至今——细化期。
自然,从我的出生开始,就接触着各类成熟期的日本动漫。
从《哆啦A梦》(当时好像叫做《机器猫小叮当》)到《龙珠》,再到《足球小将》和《四驱小子》等等,不一而足。
小的时候总是觉得这些动画、漫画看起来很有代入感,会跟着那些热血的角色们欢笑、流泪。
现在想想,日本漫画的这种引人入胜的能力,其实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日本是一个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这种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动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可以说,日本动漫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当然这种继承是有缺憾的,并不是完美的,因为一部日本动漫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漫画家浓厚的个人色彩的体现,不过也可以说是这种个人色彩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举个例子,《龙珠》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耳熟能详的漫画之一了。
虽然其悟空、八戒等命名让有些人难以接受,但是很多人,在提到这些名字时,想到的不是《西游记》而是《龙珠》,其受众群体之大可见一斑。
我们看《龙珠》,从最开始的小悟空只是比一般人力气大、跳得高、跑得快,很快到可以用“冲击波”来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再到后面几乎抬手间就可以毁灭一个星球,看得观众们大呼过瘾。
这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这种个人色彩,追求力量的表现。
其实这听起来略带贬义,但无可否认,这是符合大众的心理的,是被广大人群接受并且乐在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漫画本身,并不刻意追求教育意义、正面立意,在此而言,自然的人性更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无论是虚构也好,幻想也好,有点真实也好,天马行空也好,日本的动漫总让人感觉有些贴近生活。
这种“贴近”,不是真正的类似——生活中当然没有高达、火焰拳,而是人物的性格、思想,是你,也是我。
我们在漫画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并且漫画作者往往很有效地抓住了这一点,并且不断冲击它,仿佛我们自己置身其中一样。
主角往往不是最强大的,但几乎总是在性格上最丰满、最接近人群的。
这有点符合近年流行的一个词——草根性的特点。
上面两个特点都深深说明了一点:日本是个非常务实的民族。
也许我说的不完全准确,但是单从日本的动漫里,这一点确实显露无疑。
动漫自身并不需要刻意造出一些道德准则、教育意义——教育有学校可以提供,动漫则根据其本身的特性,去满足人们的想象力、虚荣心等情绪。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作为一个如此高效率的民族,全民仍然很热爱动漫这种娱乐形式。
动漫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日本的大众文化。
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其地位迟迟得不到提高并被视为流俗文化,不被主流文化承认。
但是,随着喜欢它的民众越来越多,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终于登堂入室,成为战后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
因为,战后的日本大众需要价廉物美、通俗易懂的文化娱乐来抚慰心灵的创伤和消解生活的压力,他们需要快乐、希望、想象和勇气,漫画这种文化商品正好符合了时代的需要。
日本动漫的本身也包含了很多的日本文化符号,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日本文化的一种宣传。
在动漫之中,我们看到了日本的饮食、习俗等等。
在世界范围内而言,一个陌生国家的文化总是让人感到神秘而想要了解。
试想,如果了解的途径是一种如此轻松休闲的手段,谁不想去接受呢。
近年很火爆的一部动漫叫做《火影忍者》。
其作者岸本齐史曾经表达过希望通过自己的漫画创作来让更多的孩子们乃至世界上的人更加了解日本的忍者文化。
他借助漫画创作的故事让很多人对于忍者这个职业和日本的忍者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漫画中,他提到的忍术忍法、忍者的战斗方式和各式各样的战斗道具、忍者的伙伴关系和心中的羁绊、忍者们对于自身的认知和寻求以及忍道精神的传承等方面都让读者们大开眼界。
而《火影忍者》搬上银幕而大红大紫之后,更是创造了一批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忍者迷,掀起了一阵追逐忍者文化的风潮。
而这只是万千日本动漫中的一个例子。
众多的动漫迷们,对诸如樱花、武士道等,虽不甚了解,但多多少少总大概知道一些。
这就是文化的宣传力度,就是动漫对于文化的宣传能力。
日本文化与中国华夏文明可谓一脉相承,唯一不同的则是两国思想模式的差别。
虽然日本影视剧产业的发展航向从国际标准的角度来看,尚处于一个不太景气的状态,但是用动漫迷的角度去审视,日本人确实是把动漫当作一门艺术的概念来看待的。
并非短短几部“西游”“呐吒”“梁祝”就足以取代。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国动漫产业的“底子”太薄。
作为本土动漫制作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动画和漫画,怎样通过动漫的途径去拓展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甚至是发掘更加绚丽斑斓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