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总 到②地层之间,③形成时间比②地层晚;侵入岩③沿断层
结 面产生位移,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比侵入岩③晚。第(2)题,
由该地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可知,该地气候温暖湿润,外力
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D项属内力作用。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点 ► 命题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归 纳
例2 【2013•浙江卷】图(a)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b)为该河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
用地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由图(b)中水流速度①>②,判断图(a)中甲、乙附

总 近河水的流速。

(2)河曲凹岸、凸岸流水作用的差异。
(3)河流地貌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速慢,沉积作用显著,在确保不被洪水淹没的情况下,可
用作建设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等。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考点透析】

结合实例,掌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总 结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表形态
实例
破坏地表岩石,碎屑
风化作用 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
可能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称地形倒置)。其成
因分析需要对内外力进行综合考虑: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
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3.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归 纳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总 结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解析] D 由题中内容可知,①处流速高于②处。
归 ①处附近为河流的凹岸,②处附近为河流的凸岸,凹岸受

总 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凸岸受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图(a)中
结 甲处的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显著,需要修筑防洪堤等水
利设施。河流凹岸河水深,可以建设港口。乙处的河水流
位,为断层。背斜①④处的顶部沉积岩层被侵蚀,成为山
谷。第(2)题,由上题解析可知,③处发育有断层,接近
地表的沉积岩下缘,⑤处比左侧下缘低,说明该处岩层相
对下降。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考点透析】

1.地壳运动的判断


(1)根据地层性质判断古地理环境

根据地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
总 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读图,有关河曲地段水
结 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b)
图4–3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解析] (1)D (2)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
归 ②③④处为山谷,根据题意岩层的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

总 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将地下同一沉积岩埋藏深度示意图
结 转绘在上面的地形剖面图上。①④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
斜;②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③处岩层发生断裂、错
依据
密度:水>石油>天然气 ;岩层封闭,油气不易挥发
背斜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 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底部为凹槽,易集水,承
自流井”分布
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河谷 发育
地下水沿断层线出露;岩 石破碎,易被侵蚀,利于地 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 岩层不稳定,易产生地震 库等大型建筑的回避处 、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面线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新题巩固】

【2013•贵阳适应性检测】图4–2为某地地质剖面示

总 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图4–2
返回1)岩层及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
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
湿热气候;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2)根据地层厚度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或沉积时
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
归 年至今,河道不断向北移动,甲处河床浅,为河流凸岸,

总 流水堆积作用显著;乙处受侵蚀,河床陡深,为河流凹岸,
结 流水侵蚀作用显著。第(2)题,河流在剖面上的流向是自
西向东,在甲乙剖面处向北弯曲,顺着水流航行的轮船经
过剖面前是向东北方向行驶,经过剖面后是向东南方向行
驶。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
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
归 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

总 是当地一开始有沉积作用,等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
或沉积时间短,或沉积物来源减少。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

总 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
结 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
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


【新题巩固】

【2013•江西质检】图4–4是某河流及其两岸部分区

总 域横剖面,河流在剖面上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读图完成
结 (1)~(2)题。
图4–4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1)图中河流对地表的影响是( )

A.甲处堆积,乙处侵蚀


B.甲处侵蚀,乙处堆积

C.甲、乙两处均堆积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表形态
实例
纳 总 结

流 水 侵 蚀
溶 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 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 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 地表水易渗漏
常见于可溶性岩石( 如石灰石)分布地区, 如广西桂林山水、云南 路南石林、贵州织金洞 、重庆天坑等
蚀 作 用
形成冰斗、角峰、 冰川侵蚀 “U”型谷、冰蚀平原、


【知识链接】

(1)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形态。


(2)地貌指地表起伏的形态,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
结 种类。主要有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等。
(3)地势是地表形态高低起伏、险峻状况的总体态势,
包括地表形态的海拔、相对高差及坡度的陡缓等。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D.甲、乙两处均侵蚀
(2)一艘轮船顺着水流方向经过图中河流剖面,轮船
在经过剖面前后的前进方向分别是( )
A.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D.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解析] (1)A (2)B 第(1)题,读图可知,从1950
北京卷T36(4) ,上海卷T15~17 ,广东卷T40(2) ,海南卷T1~3
返回目录
考情实录
年份 考点
2011年
2012年
外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新课标全 国卷T10,北 京卷T1、8, 上海卷T19、 20,广东卷 T2、41(2)
北京卷 T10、36(2) ,安徽卷 T35(1),福 建卷T37(2) ,广东卷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考 点
【知识链接】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

总 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结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背斜和向斜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
态。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
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
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返回目录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2.褶皱类型的判断及对应的构造地貌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区分: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常成为山

总 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常成为山谷。最正确可靠的判
结 断方法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