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第一章城市的概念: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章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如何影响城市产生与发展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哪三种类型,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中心地型城镇(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交通型城镇(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专门化城镇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发展特点:①是职能较单一;②对外联系范围广,但联系内容较单一;③发展历史一般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并可能有较大的起伏性;④这类城市发展的前景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开采条件等,另方面取决于国家或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要;⑤城市发展受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规律所制约。
第四章新型城市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内涵: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 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城市化的地域空间过程: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何为我国乡村城镇化?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这些人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广阔乡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
要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除必须改变劳动方式、经济来源外,还必须使居民达到一定的教育水准,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等。
为了发挥这些设施和所有非农业活动的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达到乡村城镇化的要求,这些非农业活动及其从业人员,应该在地域空间上实现相对集聚,形成和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设施水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发展。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的出现,第二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的类型: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的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土地利用状况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集聚不经济。
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于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拥堵和环境品质下降,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
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郊区化:在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为郊区化。
郊区城市化的主要成因: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4.其他部门扩散与城市化第五章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即前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业化时期、当代城市化(1950年以来)或称后工业化社会时期城市化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三大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三大特点A、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B、亚非广大国家也开始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C、随着资本的扩张,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城市体系也逐步形成,成为近代世界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
我国近代二元职能结构的总特征a.二元结构的城市体系:近代工商业城市和传统的中心地城市;b.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差异明显:东北成为我国近现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过低城市化”及原因“过低城市化”的出现,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
a.长期实行严格的控制“农转非”政策和控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政策;b.我们始终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这一城市建设方针;c.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以就地为主。
即“离土不离乡”,他们不包括在城镇非农业人口的统计中。
造成统计上的城市化水平上升比较缓慢。
第六章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三种表示:①产品销售量(外/内)②产品销售收入(外/内)③从业职工(外/内)B/N≥3 属于基本活动,即主要对外服务。
1≤B/N<3 以基本活动为主,即以对外服务为主。
0.33≤B/N<1 以非基本活动为主,即以对内服务为主。
B/N<0.33 属于非基本活动,即主要对内服务。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及其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城市在自身地域界限以外地区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若这种能力旺盛,城市就会成长;若这种能力衰弱,城市就会萎缩。
这是因为,一个城市为外界提供的服务越多,反过来的利益也越多,刺激自身的经济越多样化,也就越有实力组织扩大再生产,由此导致城市迅速成长。
——城市乘数效应。
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矿业城市因矿产资源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