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体育学 第二章

学校体育学 第二章

运城学院教案
(理论课)
专业体育教育
课程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暴丽霞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认识和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功能
2. 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体能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
3. 能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思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方式:理论课教学。

2、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要给学生吃“现成饭”,不要满屏灌。

在表达策略上要有实有虚,有显有隐,有露有藏,有直观有抽象,通过不断诱导,激励学生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
1、教具:教材、进度、多媒体课件等。

2、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案例和讨论相互穿插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

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180分钟)
引言:课堂讨论:1、你记忆中的体育课是什么样的?你理想的体育课应该
是什么样的?体育课给了你什么?
2、这样的体育课你喜欢吗(30分)
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50分钟)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一)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
(1) 表现形式: 长度,围度,重量及相互关系.
(2) 影响因素: 遗传,后天环境
(3) 特点: 波浪式,阶段式;不均衡性“身长体轻”
(二)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1 、神经系统
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占主导,抽象能力比较差
初中阶段------抽象能力提高,两个信号系统关系开始协调
高中阶段------大脑结构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2 、骨骼肌肉系统
(1) 青少年儿童长骨快速增长,骨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2) 肌肉长度增加比较快,但肌肉耐力与力量比较差,恢复比较快------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3 、呼吸系统
小学初中阶段胸廓就小,呼吸比较表浅, 频率比较快-------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4 、心血管系统
中小学生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快,心率比较快,每搏输出量低,心收缩力比较弱-------
体育活动中如何注意?
(三)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二)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体能
(三)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
(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 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特点合理安排?
2. 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影响因素有:运动项目、人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运动性质)。

如针对负荷比较低的教学内容,如何提高运动负荷的强度?
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50分钟)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发展的特点
• 1 、感知
• 2 、注意
• 3 、思维
(二)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 1 、情感
• 2 、意志
(三)个性发展的特点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什么智力?
(主要的作用是改善促进智力发展的环境:如大脑的供氧状况、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对外环境的刺激的反应、对变化环境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观察能力等)
(二)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1. 中小学生有没有情绪?
2. 如何调节?
3. 体育活动能调节哪些情绪?
(三)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如培养学生的友爱、乐观、同情等良好的情感。

问题:举例说明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特殊性?
(四)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问题:哪些体育活动能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五)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问题:
1. 为什么说体育活动能形成健康的个性?
2. 个性与自由主义有区别吗?
3. 体育教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二)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 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气氛;
• 其次,学校体育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选择创编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
• 再次,学校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多样,切忌采用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和锻炼手段和方法。

( 三)认识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问题讨论:
1.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吗?
如能, 在哪些方面发展起到作用?
2. 目前中学生意志力的现状如何? 体育活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的好处与短处分析
( 通过调查资料说明问题)
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50分钟)
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一)适应及社会适应:
·适应(生理学概念)——是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适应(社会学概念)——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
•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它与人的社会化程度有关。

•社会化过程:家庭社会化——学校社会化——进入社会初期的社会化——完全社会化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特点:单纯性(相对于功利性)、规范性(相对于多变性)、频繁性(相对于偶发性)、直接性(相对于间接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体育活动的竞争特点是与失败相伴的、体育活动是一个人为设置困难、障碍的过程。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体育活动中的“ 规则效应”——游戏规则能培育学生遵守纪律、尊重裁判、公平竞争等道德规范。

体育活动中的“ 集体项目” 要求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活动的规则与道德规范与社会中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六、小结:
1、认识与把握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阶段性特征与个体差异。

2、学校体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与影响。

3、正确认识与把握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阶段性特点、性别特点和个性特点才能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七、思考题:
1、分析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的关系。

2、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两个概念的认识。

3、提出自己对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发展影响的看法。

八、教学体会:
九、参考文献:
1、王健编著. 《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周登嵩主编. 《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李祥主编. 《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