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总部经济研究报告1. 概念描述总部经济,可称为首脑经济,是经济活动价值链中的高端部分。
广义理解,总部经济是指经济与非经济的、官方与非官方的,带有总部性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
这些机构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组织,也包括生产、研发、营销、管理等各种经济组织。
从价值形态看,总部经济是这些机构和组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价值总和。
从狭义理解,总部经济是一国内外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
2. 总部经济的具备条件区域具备聚集度即区域内须有一定数量的总部或总部派出机构。
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是由具有相同特质的社会经济活动单位组成,如果区域内总部或总部派出机构聚集的数量不够多,总部经济就还只处于萌芽阶段,不会产生一种地域经济现象,也不会产生与总部经济相联系的外部规模经济。
入住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总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规模的组织,甚至几个人的组织,都是其自身意义上的总部。
因此,总部经济所聚集的企业应当有一定的标准,应当是在该区域、该行业内排名靠前的企业。
入住企业与所在地有关联度总部经济所聚集的企业应当嵌入到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关系当中。
只有这些企业总部与所在区域密切联系在一起,才能使生产要素组织成本降低。
3. 总部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通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货物、资本、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公司在区位上的选择越来越自由,很多公司甚至变成了“松脚型”企业。
距离在经济上的意义已不再那么显著,交易可以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电子银行使得交易结算变得更方便。
对于公司这种特别组织而言,空间上的接近至关重要。
、地域范围的集群和生产专业化产生了报酬递增,全球的竞争优势是基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获得的。
而全球化下的地方异质性,出现了聚集与分散两种不同的作用力,而正是因为这种作用导致了区域的自组织,因此跨国公司总部倾向于集中在某些城市中。
总部经济正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大量的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就会产生外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最终体现在企业运营成本的节约。
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总部在地域上集中,可以共享当地的辅助设施、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高端的人力资源供给等,这样带来成本的节约。
外部范围经济是通过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所引起的成本的节约。
总部经济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个现象从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企业总部向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迁移是近一、两百年来持续发生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现象。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工业化、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与之相伴随的是,企业总部向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迁移。
如英、美、日、德、法等国著名的城市,包括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都聚集了大量的企业总部及其派出机构。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天津曾是中国企业总部聚集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对各种发展要素、经济资源的需求和吸附空前增大,企业总部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在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布局上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
总部经济是城市集化效应的结果城市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金融、贸易、教育、科研、人才、资讯、交通条件优越,具备更为完整的发展要素,特别是大城市,具有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对中小城市的经济资源具有吸附作用。
无论是外部机械迁入,还是内生成长,每个城市都聚集一定量的企业总部。
另外,城市也是各种非经济的总部的诞生地。
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城市比农村更具权威性,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具优越性,造成不同级别的城市拥有相应等级的非经济的总部。
在某种意义上,城市的基本骨架就是各种总部,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各种类型的总部逐渐聚集。
总部经济是企业扩张壮大的必然选择企业总是追求净收益最大化,选择往预期收益成本比更高的地区发展。
从表面来看,在城市、特别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城市,商务成本相当高,但这些地方经济运行效率高、市场条件好、综合发展环境优良,企业成长的空间大,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在小城市是不能相比的,因而导致总部往大城市迁移,这就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内在原因。
目前,中国已经历了25年的高速增长时期,即使在全球经济低迷时期,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过长期的能量蓄积,国内企业正处于扩张冲动的快速成长期,迫切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作为企业的总部;同时,随着全球产业大转移,经济重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向中国东部沿海转移,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国际资本需要在国内寻找发展环境优越的城市作为进军中国的桥头堡。
因此,当前中国产生的总部经济现象,从客观上来看,是国内资本、国际资本双推动的结果。
4. 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和经济特征通过总部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和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描述总部经济的功能。
总部经济不但对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而且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政策体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部经济至少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经济效应”上海总部经济提速2006年,上海加快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步伐,以各种优惠政策向国内外企业频送秋波,但是与北京、广州、深圳的总部基地相比,上海的优势在哪?上海要发展什么样的总部经济?2006年4月28日,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发布了上海首张总部经济地图,宣布将对全市16家总部经济基地予以重点扶持。
地图发布后的第二天,作为16家基地之一的花园型企业聚集区“大业领地”就在上海松江区正式开建。
尽管2005年12月出炉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对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估在三十五个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但种种迹象表明,上海不满屈居第二,已在暗中发力,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步伐。
全面布局总部基地“大业领地”规划占地面积1800亩,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预计于2010年竣工,将建成集展示、研发、贸易、财务结算于一体的低密度、智能化、生态型花园总部群落。
当地政府的设想是,在上海西南打造一个聚集强势企业的平台,吸引大量的浙江及临近省市著名企业前来投资。
松江区是浙江进入上海的门户,因此江浙一带的百余家著名企业已经闻风而动,希望尽快落单。
“‘大业领地’建成后将吸引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科技人才,提供几万个就业机会,成为松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提升松江工业园区整体形象。
”上海松江区区长孙建平在当天的主题报告中说。
孙建平表示,松江区政府将给这些入驻企业提供财税、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金融系统也将为入驻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方面的支持。
上海对总部经济的谋划不仅仅局限在松江区,浦东、闸北等区也不甘示弱:浦东张江聚集了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的后台核心,包括数据处理中心、信息中心、营运中心等落户银行卡产业园;闸北的市北工业新区将目光瞄准了国际行业协会,构建国内首个国际行业协会聚集区,今年的计划是引入30?50家国际行业协会。
正是越来越多的总部在上海聚集,使上海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总部经济载体。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已有300多家上市公司总部,100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家中央企业总部和100多家中央企业地区总部、重要生产基地或营运部门,以及31家“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总部。
与北京暗中较劲据了解,当今世界先进城市,无不经历了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重大经济转型。
500强企业中的46家企业总部驻扎美国纽约,奠定了纽约的世界总部经济中心地位;6000多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云集,成就了世人瞩目的新加坡经济。
“总部基地”这块“香饽饽”自然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对象。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弘认为,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热情高涨,有些城市总部经济已相对成熟,总部经济在中国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北京强势打造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广州、深圳强强联合欲做南中国总部中心。
青岛、沈阳、大连、杭州、南京、厦门、武汉、西安、重庆等国内各大城市纷纷树起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大旗。
专家表示,上海快速推进总部经济发展,与其加快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定位招商引资等方面有关。
2005年发布的中国各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中,北京以87.33的得分位居榜首,上海得分84.74,排名第二。
与北京相比,“虽然在基础条件、商务设施、政府服务三个方面,上海的优势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专业化服务水平、市场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北京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松说。
虽然北京与上海各具优势,但上海显然对屈居第二这样的排名有些不服气,2006年,上海加速总部基地布局就是一个佐证。
“总部基地”不能盲目攀比然而,城市之间的竞争并不能掩盖总部经济可能导致的危险。
一份名为《总部经济发展探索与实践》的调查报告显示,总部经济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升级,已成为许多大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但也很容易出现攀比的心态,有些城市把引入总部的多少与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一哄而上发展总部经济。
另一份题为《中国总部经济回顾与展望》的调查报告也警告说:“总部经济”导致城市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有使城市经济发展空洞化、虚拟化之嫌,容易产生经济泡沫,并导致城市经济结构脆弱。
业内人士认为,总部经济对城市软硬件环境的要求很高,总部资源也不是无穷尽的,盲目竞争势必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北京大学城市与规划系教授贺灿飞指出,各地的区位特征、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总部经济的发展态势也应有所差异。
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应依据城市的等级和目标,发展相应等级的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在一个城市发展的优劣,不仅仅通过吸引500强企业的数量和投资规模来反映,更要看这些总部经济为这个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研发投入、缴纳税收额、对当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多寡。
上海围绕“四个中心”“北京发展总部经济要放眼全国,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产业结构,经济类和非经济类的总部都要大力聚集;上海定位于‘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发展总部经济就要培育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活动。
” 贺灿飞说。
他表示,从城市的比较优势而言,要瞄准产业对象,根据城市的比较优势制定总部经济促进政策。
如通讯类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之所以选在北京,是因为与政府打交道比较方便;IT行业跨国公司则看好北京有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的研发能力。
而北京的劣势正是上海的优势,上海周边省份经济发达、企业密集、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善,这正是制造业公司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