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部经济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_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_余典范

总部经济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_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_余典范

2011年第6期(总第486期)Jun.,2011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Vol.33No.06总部经济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上海200433)内容提要:本文在对上海各区县总部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总部经济评价体系,并从市场环境、配套资源、制度政策等方面对上海各区县总部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

实证结果表明,上海所具有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环境以及集聚效应是影响总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研究还发现,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配套环境在总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总部经济并没有遵循政策的指导方向。

因此,上海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总部经济政策与企业总部需求之间的契合性,着力培育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同时,应加强区县之间的统筹,建立促进上海各区县总部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提高各类企业配套对接的能力,充分发掘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溢出效应,形成区县多层次、错位竞合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关键词: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因子分析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11)06—0043—06收稿日期:2011-03-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0zd&01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总部经济与上海产业转型的对接研究”(2010EJB010);2008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2009330095)。

作者简介:(1979-),男,湖南常德人。

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与总部经济。

E-mail :ydfshufe@126.com 。

一、引言自2000年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地区总部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总部经济引起了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从本质上来看,总部经济是城市拥有的特有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形成的高级商务集群,是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

因此,发展总部经济的关键在于实现城市资源与总部企业诉求的良性对接。

实际上,能够满足总部经济集聚区位要求的地域空间极为有限,只有那些各项高级职能密集、能够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而且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或区域,才有可能成为公司总部落户并开展职能活动的总部集聚区。

而上海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相对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无疑对跨国公司开拓亚洲市场以及国内大企业提升品牌、进行国际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且,上海各个区县都有发展不同类型总部经济的实力与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总部经济总体格局的可能。

目前上海总部经济的总体发展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截止2009年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机构累计已达751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57家、投资性公司190家、研发中心304家(如表1和表2所示)。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每年都保持30家左右的增长。

据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上海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经增加到了292家,分布在全市14个区县。

但目前上海的总部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上布局较少,这不仅与总部经34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总第486期)济的发展趋势不一致,而且与上海产业转型的方向也不符。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上海的各个区县在吸引总部企业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恶性竞争现象,区县往往在地价以及财税上进行“血拼”,近年来也有不少企业总部为了重复享受优惠政策在不同区县之间迁移,这不仅造成了政府招商资源的浪费,也大大削弱了总部经济的效应。

基于此,本文根据企业总部区位选择的诉求与总部经济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上海各区县总部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框架,并运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各区县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厘清了各区县主要的竞争优势与劣势,这对各区县有的放矢地发展总部经济,形成良性的竞合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12002 2009年上海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数年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商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总数200225———200356———20048610514033120051241301704242006154150196500200718416524459320082241782746762009257190304751资料来源: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数据库。

①本次调研活动对国内外20多家500强企业的高管就总部企业的选址、总部企业对政府政策的诉求等进行了访谈。

②见《2010上海总部经济及商务布局发展报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表2上海各区县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截至2010年10月)资料来源: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方法与变量说明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企业总部成长和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Mucchielli (1998,2008)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有四种因素会影响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一是东道国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潜力(需求导向型);二是东道国生产要素成本(成本导向型);三是在东道国由来自同一母国(或地区)的子公司所形成的集聚效应(战略导向型);四是东道国当地政府所推出的吸引外资相关优惠政策(政策导向型)。

本文的评价框架除了结合上述理论外,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源于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于2009年进行的“中国大企业发展路径”的调研活动①,以及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包括各区县的商务委员会以及相关的委办)合作的课题“2010年上海总部经济与商务布局报告”②,其中的评价指标大都来自政府招商部门等与大企业接触较多的实务部门,这使得整体的评价体系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文根据内在关联性、资料的真实性和可获得性,遴选出了可能影响总部经济区位分布的考察变量(如表3所示)。

除了传统的影响因素如市场规模、市场容量、基础设施状况、人力资本与创新资源以外,我们还考虑了服务业发展水平、各种集聚效应、区域的经济控制能力、优惠政策、制度环境等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因素。

特别地,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总部迁移也往往意味着企业核心领导层长期居住地的改变,迁移地是否具备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企业高管以及高素质人才子女的教育环境、医疗条件等对总部区位选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是以往研究所忽视的。

表3评价指标体系变量影响因素指标x1市场规模GDP (万元)x2经济控制能力GDP 占上海GDP 的比重(%)x3市场容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4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5人力资本技术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442011年第6期(总第486期)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变量影响因素指标x6创新资源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7医疗资源三甲医院(家)x8教育资源重点中学(所)x9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0商务资源商务楼宇面积(平方米)x11产业配套环境市级及市级以上开发区数量(个)x12企业集聚效应跨国公司总部数(个)x13财力水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x14政策资源总部经济政策(虚拟变量)由于评价指标较多,且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因子分析法通过对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处理和数学变换,消除了指标间的相关影响,同时也解决了由于指标分布不同、数值本身差异造成的不可比性,从数据源头保证了评价的质量。

因此,本文选用了因子分析法对此进行综合评估。

各指标数据均为2009年的数据,其中商务楼宇面积、跨国公司数以及总部经济政策数据来自于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合作的课题《2010年上海总部经济与商务布局报告》,开发区的数据来自《2010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开发区》,其余的数据均来自2010年上海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结果在因子分析之前先要进行KMO检验和球体检验,当KMO检验系数>0.5,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P值<0.05时,才能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4可知,KMO>0.5,P值<0.05,因此,本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浓缩数据信息,简化指标的结构,以便用最少的综合指标来概括和显示最大量的经济事实。

由于可观测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所以,需要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计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5所示。

由方差累计贡献率可知,前三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5.592%,即这三个主因子能解释变异量的85.592%,所以,选择前三个主因子已能充分反映和代表总部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表4KMO检验和球体检验KMO检验.552 Bartlett球体检验Approx.Chi-Square357.752Df91Sig..000表5方差累积贡献率主成份初始特征值初始因子载荷平方和旋转因子载荷平方和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1 6.52246.58846.588 6.52246.58846.588 5.91642.25542.2552 4.08129.15375.742 4.08129.15375.742 3.67826.27368.5283 1.3799.85185.592 1.3799.85185.592 2.38917.06585.5924.7625.44291.0345.437 3.11994.1546.322 2.30096.4547.185 1.32597.7798.120.85998.6389.088.62999.26610.063.45199.71811.030.21499.93112.008.06099.99113.001.00799.99814.000.002100.000由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6所示)可知,第一主因子在固定资产投资额、GDP、GDP占上海GDP的比重、跨国公司总部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级及市级以上开发区数量、商务楼宇面54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总第486期)积上有较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这些因子主要反映了市场规模、市场需求、企业集聚等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因此,可以将其定义为市场环境因子。

由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市场环境因子是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可以解释总部经济发展的42.255%,现阶段加强市场环境的建设依然是上海发展总部经济最重要的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