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是“十二五”规划着墨的重点。
北京、上海、广州等众多中心城市提出要采取积极财税政策措施,吸引境内外大中型企业的总部或者地区总部入驻,依靠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市场主导的渐进过程;地方政府如何准确把握企业发展需求和地方实际发展条件,因势利导,采取各种财税手段促进总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三方共赢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要完整认识总部经济,有必要进一步分析、阐述作为总部经济主体的企业与总部所在城市的关系,以及总部聚集地所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关系。
总部经济形成的内在机制,就是要使企业、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及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相互增进,实现三方共赢的目标。
(一)总部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从创立、发展、业务扩张,到形成分支机构,出现总部、地区总部、职能总部和制造基地的功能划分,这是企业成长的自然过程。
一家企业是否有必要剥离制造功能、设立地区总部来管理分散于各个地区的分支机构、在什么地方设立地区总部等等,其决◆ 邓子基 李为巍内容提要:总部经济现象的出现,是企业跨区域范围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城市/区的比较优势,以降低总体成本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结果;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并把一般制造功能扩散到周边城市,为区域城市群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提供了机会。
由于总部经济现象的外部性特征及其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地方财税部门有必要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等职能作用,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总部经济 外部效应 地方财税总部经济与地方财税策的出发点首先要服从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由企业按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分析并作出选择。
(二)根据比较优势制定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企业在总部经济发展中居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企业总部落脚点的城市,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的选择。
实际上,城市仍可通过分析自身的资源特点及不同层次企业总部对经营环境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城市自身特点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总部经济发展。
比如,首家在中国设立亚太地区总部的阿尔卡特公司,其亚太区总部要负责协调管理亚太区1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及在中国境内的22家投资企业和研发中心。
这样高层次的公司地区总部,对所处城市的高层次人才储备条件、对外交通条件、后勤供给条件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国内能够满足条件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全国性中心城市。
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把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定位在这样层次的公司总部上,就很难取得成功。
许多从知名度不高的小城市发展起来的国内企业,也有突破原有的经济环境限制、在邻近的区域中心城市设立各种总部的需求。
这些企业对环境的要求没有大型跨国企业地区总部那么高,却对成本和优惠政策比较敏感,是很多有意发展总部经济城市的现实选择。
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不少本土企业总部向区域中心城市迁移的例子。
如,东风汽车总部从十堰迁到武汉,民营企业七匹狼、安踏等把销售总部、研发总部搬到厦门等。
《2007~2008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根据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开放程度几项指标,把我国35个主要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能力分为4个能级。
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位于第一能级,在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全国性总部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青岛和武汉处于第二能级,适合发展部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和国内大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包括大连、宁波、厦门等在内的12个城市处于第三能级,被认为适合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区域性总部或国内大企业集团的部分职能总部;其余处于第四能级的企业可适度发展省级总部经济。
① 这可为城市总部经济战略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参考。
(三)以总部经济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协作和共同发展要全面理解总部经济,还必须认识到总部经济是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
它不仅意味着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城市通过总部聚集实现经济的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区域内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的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的发展思路。
总部经济的形成,是城市间资源禀赋不同的结果。
一方面,在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中心城区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等问题,迫使大量一般性制造业纷纷离开中心城区,迁往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郊区或周边中小城市;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对资金、信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先赖以生存的环境反过来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企业的总部或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不得不迁往中心城市。
在这一企业资源双向流动的市场化选择过程中,企业就实现了资源的跨区域配置;区域内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城市群,则以企业为纽带,通过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作和整体的共同发展。
以闽南石材产业的发展为例,闽南地区有使用花岗岩作为建筑装饰材料的传统,石材开采、加工产业因此得到了初始发展。
改革开放后,厦门得益于其港口优势,率先发展石材及制品的出口贸易,逐渐形成石材产品厦门接单、南安水头等周边地区生产的模式。
2002年,厦门开始禁止矿山开采,还限制会产生高污染的石材加工业生产,厦门与周边城市进行合作,进一步发展了前店后厂模式。
2000年,厦门举办了石材和石材加工机械展览会,到2009年,该展览会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石材专业展览会。
因此,借助于港口优势和会展业的优势,厦门这个已不再开采花岗岩矿山资源的城市,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牢牢奠定了其作为全国石材贸易中心的地位。
厦门口岸年进出口石材超过一千万吨,占全国的60%以上,②周边地区的石材加工行业也同步保持了持续发展。
二、地方财税为何要支持总部经济发展(一)总部经济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企业总部从事的是决策、管理、研发、营销等知识性劳动,具有占地面积小、产出贡献大的特点。
企业总部聚集,将给其所在的中心城市带来产业乘数效应、示范效应、劳动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消费带动效应、税收增长效应等多方面积极效应。
发展总部经济,有助于区域中心城市从产业型经济向功能型经济和服务贸易型经济转轨,促进中心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二)总部经济能带动中心城市及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总部——制造基地链条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在我国一些经济圈已出现并产生较突出效应。
以长三角为例,近年来江浙地区很多企业把总部搬到上海;而上海的一些企业,如联合利华将制造基地从上海搬到合肥,总部则留在上海,逐步形成以上海为地区总部、以江浙等地区为制造业腹地的产业链,使得长三角各城市定位更加明确,分工更加合理,产业互补效应逐步显现。
①赵弘主编《2007~2008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②资料来源:《厦门口岸石材进出口量世界第一》,福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网站,.「Forum论 坛」(三)总部经济与配套支持产业存在互补性QWERTY键盘和Dvorak键盘的经济学寓言① 揭示了:在相关产业之间存在强烈互补性的情况下,产业间的协作失灵将有可能导致低水平均衡状态的长期存在,单纯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很难走出这种低水平均衡陷阱。
企业总部的运营,对法律、会计、金融、税收、咨询等专业服务及酒店、交通、通讯、会展等配套服务,以及高端写字楼、人才市场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比如,企业总部有对高等级写字楼的需求;又如,企业总部有对配套专业服务的要求,往往会把目标城市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配套服务行业的水平与供应能力纳入考虑的范围。
而全球性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要不要在一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也要考虑当地是否有充足的业务或者是否存在潜在的市场。
总部经济与配套产业之间存在的这种互补性,是外部效应的一个特殊形式。
在市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第一种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第二种产业的发展;第二种产业不发展,则对第一种产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应主动介入,主要通过财税手段,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
以戴尔电脑为例,戴尔(中国)有限公司1998年落户厦门,是厦门市政府引进总部企业的成功案例。
以直销和零库存闻名于世的戴尔电脑,对口岸通关速度、航空货运服务、物流配送效率、电信服务水平等都有较高要求。
为此厦门市政府专门成立项目小组,专题研究戴尔电脑的需求,并采取措施推动各相关产业发展。
最终戴尔(中国)落户厦门,迅速成长为厦门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企业。
在这一过程中,厦门的仓储物流、航空运输等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地方财税如何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总部经济发展过程表明,总部经济的最终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机制在总部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考虑到总部经济的外部性,地方财税部门仍应按照中央既定的财税政策并根据地方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执行相应的财税政策,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总部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此,笔者建议:(一)明确指导思想地方财税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根据弥补市场失灵、影响和培育市场的理论,以财税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的主要内容为鼓励措施,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建设,达到促进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实行优惠的财税政策综合经营成本是企业选择总部所在地的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作为企业经营收入的直接减项,税收负担往往直接影响企业决策。
因此,优惠的税收政策,形成财税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手段。
财税部门应调查研究总部经济发展对本地税收收入的贡献以及对税源结构的影响情况,综合分析企业总部自身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及由于企业总部聚集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在执行中央税收改革的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执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
如对于经过认定的总部企业,可参照其税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核定一定比例予以补助奖励;对于增资额达到特定数量的总部企业,可按照该企业增资次年纳税地方分成的增量部分,核定一定比例予以补助奖励。
制定执行税收鼓励政策,应按照总部企业的类别(综合型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总部企业的规模以及所属行业类别,核定不同奖励比例。
对于新引进的总部企业,还可给予一次性奖励。
对企业总部自建办公大楼的,地方财政可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规费;对总部企业租用办公场所的,可制定租金补贴标准;对总部企业购置自用办公场所的,可制定一次性补助标准,以降低企业总部入驻的门槛,等等。
另外,企业总部的日常经营,离不开大量专业服务和中介服务机构的配套支持,因此,财税鼓励政策的覆盖范围,也应包括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等现代服务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