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注意】《五•三》P160: “2005年取消了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考点的限制。
”第二步:命题形式 ---- 怎么考? 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翻译下面的句子: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薄,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妻: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2008年山东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蓄甘脆饵诚。
饵:给……吃(饵:名词活用为动词,给……吃)2007年海南•宁夏高考试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城:名词活用为动词。
开始在这里构筑城墙,城墙长十三里。
) 第三步:小结。
词类活用已进入高考的考查范围,虽不单独设题考查,但无论是选择还是翻译,都已隐 性地考查了这一考点。
三、了解词类活用的大概类型I 使动用扶II 活用为狀请I -|丽1[ g 动用江II 活用:I 活用为屯词/I 便动用袪I活加|、|盍动用法I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现象1. 了解词类活用的高考考点。
2.通过学习,探究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3.运用规律解答试题,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1.探究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2.运用规律正确解答试题。
【教学步骤】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义, 其基本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这一现象。
二、点击高考考点第一步:明确考点一一考什么?《考试大纲》规定: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广州市第十七中学赵辉【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相关资料的阅读,以及完成相关练习。
【学习用时】 1课时一、导入:前一阶段我们在复习文言实词过程中,有同学发现: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它们在句中临时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四、研讨预习题目,探究名词活用规律 第一步: 检查预习作业( A 组题)检查形式: 每一个学生负责讲一道小题, 不会的同学可由会的同学帮助解答。
其活用的用法进行归类。
检查目的: 了解学生作业情况以及对已往所学名词活用的掌握情况。
归类整理: 一般动词: 1、4、6、8、10、11、16、18、19 使动用法: 514 、 20注意落实】要求学生将归类立刻整理在练习旁边。
第二步: 激趣、提升A 组题已经告诉了我们哪些字是有词类活用的,并且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是名词的词类 活用; 而且这些例句大多选自于我们学过的文章, 所以做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 但是高考却 不会这样考,它既不会给出明确的指示, 也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词、什么活用,这一切都要我们自己去分辨。
下面请同学们看 B 组题目,看看我们在没有给出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能否 完成以下任务:①你能找到哪些活用的词语?②能说出具体词义吗?③具体的用法, 说出来吗?④哇!你竟然还可以总结出一点规律注意: 限时 5 分钟, 没必要把全部的词类活用的字找出来, 关键在于悟出一点名词活用 的规律出来,可以参考 A 组题进行寻找。
第三步: 学生活动, 5 分钟限时完成布置的任务注意:①教师应不断提醒学生此任务的关键目的,积极引导学生朝既定的思维训练目 标靠近。
②教师需要在巡查时及时给予有益的引导和激励, 解打好基础。
第四步: 展示思考成果此阶段学生进行自己思维成果的展示,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当进行恰当、 适时的点拨;发言有不同见解的要进行鼓励。
自己找出的规律要进行简要的板书,给学生以成就感的同时,也给学生以规律的梳理。
第五步: 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寻找(也就是对学生的思考)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借此机会进行拓展阅最后按照意动用法:活用作副词(作状语) :2、3、7、9、12、 13、15、17你还能为下一步学生进行大胆地发表见对学生发现的规律, 正确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够严谨的要及时指出疏漏; 学生对同学的注意: ①此阶段是全课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在这一阶段进行形成 并且要彰显出来,所以教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等待、宽容,以及适当的帮助。
②教师对学生》 P74、 75 页中关于名词活用的相关内容。
(课 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课外的阅读是无限的, 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动力, 使学生下课后乐 于、勤于进行阅读与思考的深化。
) 五、布置作业 1.完成C 组练习。
2.阅读《备考指南》、《五•三》上关于名词活用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 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但我深知亲身践行却是十分困难。
本节课正是 为践行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而设计的。
反思一: 讲高三的词类活用复习课,不能回避词类活用的规律。
但这些规律理论性较 强,讲起来比较枯燥,对于我们学校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说,可说费时费力又不讨好。
如果按 照课标前的教学方法来讲, 课堂上十有八九会出现学生听一半, 不听一半, 听到一半倒下一 大片的壮观景象。
因此, 在教学中, 从学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有的份内的考虑, 正如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一样, 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学生是否满意课堂中有所发展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因此我在这节课上, 主要从学生的学出发, 个学生学习的环节:①课前预习,不会太难,学生稍加努力便可顺利完成。
这是进行下一步学生在此阶段会对旧知有点亲切感之余, 又有点对旧知居高临下的自豪感。
②课前的练习是 否正确, 统一认识时让学生的讲取代教师的权威答案。
由会的学生帮忙解答: 不会的会因同伴的成功而自惭进而自我激励 (且是在课堂公开的情境 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此种感受) ;起来帮忙的学生也肯定是信心百倍的,自豪之情随之而 出。
可见,稍稍变换一下说的主角——由教师说变为学生说——其教学效应就发生了微妙的 变化, 且对学生的学具有相应的推动作用,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只有当学生遇到真正的 困难时,老师才出来扶上一把,解释清晰,点拨到位,发挥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所以这一环 节突出的同样不是教师的教, 仍然还是学生的学、 学生之间的互学, 仍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 体地位。
③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做 B 组题时的5分钟限时思考与互相交流。
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思维的紧张期、困难期、 迸发期。
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导下,要参照 A 组题并要 积极调动先前的旧知储备,寻找一些抽象的规律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一类学校的学生而言, 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学生只有在这一环节突破了这一困难、 依靠自己跨越了这一障碍, 其能 力才会因此真正得以锻炼, 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这一环节, 绝对不能 越俎代庖, 剥夺学生的思维锻炼机会。
但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 给困难的学生指出一些帮助 思考的方法, 告诉他们摘取胜利果实的梯子在哪里, 要自己动手去搬。
如上课时我发现许多读:请学生阅读《备考指南•系统复习用书此处满 意指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上使自己的思维有所发展)直接决定着我们教学的成败。
让学生在 构建了几提高的必备基础。
这一环节是学生唤醒旧知、使用旧知的自主学习阶段。
温故而知新, 想必答对的学生有成就感, 不会的学生可学生可以在B 组题中很快地找出活用的字词,而且一个劲地去做,我就及时提醒学生,不应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最低级别的题目上,而应该去深入地思考一下规律性的东西,避免了学生只会盲目做题;学生思考了,但觉得无从下手,就提醒学生刚学过的推断词义的语法分析法,可以试用一下,看能否有所进展;有个别学生找出一点规律了,就故意用稍大一点的声音称赞他好厉害,对他进行激励,也对听到这句话的学生给予刺激,使他们乐于更投入地去思考;其实这班也大把聪明人在,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的他们,脑袋瓜转得特别快,找出一些规律来是不用太费神的。
事实上,就连我原以为教师讲都挺难理解的规律,他们都能感觉到,虽然语言表述得不够好,但促使他们思维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却已经达到了。
④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用好《备考指南》。
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阅读《备考指南•系统复习用书》P74、75 页内关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内容。
他们一读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课堂上总结出来的规律,课本上也是这么说的,这又会给其激励,并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本。
以上四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或者说是将学生的思维发展置于教学的首位而进行设计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其终极目标就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也不能忽视知识的积累。
从整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学生思维得以训练、发展,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反思二:这节课上得很顺利,一要归功于学生积极的参与,二要归功于平时民主的教学关系的形成。
在学生交流名词活用规律的环节,有一学生说:老师,你刚才说错了,不是所有的名词加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都活用为动词,你看这条题中的‘臣'不就是‘使,,臣服'的使动用法吗?”这位学生一说出前半句“老师你错了”我就非常开心,因为往日说我错时,往往就是他们非常专注于学习之时,他们根本不会担心说我错会有什么后果,所以即使是在公开课上也一样会说我错,我开心是因为这家伙思维很严密:引出了学生的严密的思维,这不正是我的一大功劳吗?我更因为有了这个机会,可以把另一种规律类型引导出来,让学生知道两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不能简单地就只认为做动词,它还有可能是“使动用法”、“名词做状语”的复杂情况,让他们深刻地领会到思维严谨的重要,稍一疏忽,便可能出错。
有这种好事,怎能不乐?试想,没有民主关系的形成,学生发言顾虑重重,又怎么会有这种思维的火花迸现?反思三:这节课的不足在于教学设计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关系处理不够好。
第一,在设计时,本打算在学生探究名词活用的规律后,用课件进行小结,所以在学生发言后并没有及时总结出来。
课后回过头来想,其实在每一个有价值的规律被学生发现后,如果能够用粉笔及时地、简明扼要地、分条总结在黑板上,不仅可以给学生极大的鼓励,而且为更多的置疑提供更清楚地依据,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有令人期待的发言。
课堂已经生成的非常有利的情境,我却没有把握住,不失为一种遗憾。
第二,在点拨学生理解名词的活用时,知道让学生明确词义、用法,但忽略了让学生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词不离句,用理解句意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义、活用的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惜在课堂上没能明确地进行这一问题的点拨,也是遗憾啊!铃声响了,生言未尽,师言亦未尽,将长长的思考留给课外,我想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吧!若要问我,为什么可以如此,我想我的反思已告诉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