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导读: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道祖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

《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

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好、用好《道德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各种活动都有帮助。

然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

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为现代化努力奋斗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埋头苦干,如何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保持身体的健康,就显得尤其重要。

道家的养生方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老子教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

一、道祖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道祖老子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

老子认为,咽津养生,是灵丹妙药,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

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

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唾液是人体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一种含有多种成分的消化液,外观为无色稀薄的液体,俗称为口水。

古代称为金津玉液,唾液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一种体液。

防治疾病,帮助消化,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种酶和多种维生素,誉之为人体自产的良药。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利于益寿延年。

其次为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身、按照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自由发展,自然而然。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

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这种朴素辩证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学的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帝内经》中便是吸收了老子的这一养生主张。

最后是恬淡寡欲。

老子主张的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他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

他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的思想,保持人的自然、纯朴之性,减少人的自私、贪欲之心。

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的养生观。

维持清净不乱的态度,保持旺盛的生机。

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

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

《道德经》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惟柔弱而能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去高就下,顺其自然,可谓柔之至、弱之极。

然而水又能斩关夺道,决堤冲坝,穿石毁物。

老子之意,在于揭示刚多易折,以柔克刚之至理。

柔是修行者应有的一种态度,在生命修养过程中,不同因素之所以能够谐之而和,就在于柔。

柔实际上是强调谦卑修身的重要性。

谦卑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养生的法门。

谦卑之所以能够使人长寿,《道德经》第九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满堂的金玉谁能够永远守得住,富贵了骄傲自满就会招来灾祸;事业成功、声名显著就应该身退,这才符合于大道的要求。

其次要不居功自傲。

老子养生观虚、静、去欲、去己。

虚者,无物不实之意。

道教认为天地始于无,无生有,万物皆生于无。

至虚为无。

虚心应物,自无穷尽。

静者,清明不躁之意。

烦躁者,神不静;狂躁者,身不静。

静能制动,静能止躁,静可安心,静可健身,故曰人能静者筋韧而力牢。

欲者,不可得而强求之,或已得而贪得无厌之谓也。

谋名曰名欲,图财曰利欲,贪色曰色欲,皆身外之物。

求无止境,或乱心,或犯刑,或伤身,此为养生者之第一大患。

故当节之,当寡之,当去之,而不可放纵。

去己,亦称忘我,人生之患者莫过于死,求无患者,必先去己。

何谓去己,不以生身为患耳。

《道德经》七章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之谓也。

老子认为,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四肢脏腑皆受其润。

如山之纳云,地之受泽。

若练得气之十通,则百病不生。

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二、道祖老子的养生与保健观1、味无味的营养观营养是健康的基石。

道教养身保健非常重视营养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在无为(即不妄为)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在无事(即不轻率从事)的前提下有所从事,所谓味无味就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去品偿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

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偏食的习惯。

现代医学证明偏食容易破坏膳食平衡,导致人体营养素缺乏,对健康非常不利。

儿童偏食,容易导致发育不良。

成人偏食,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就是由于人们过多吃盐,吃油腻的食物,吃大鱼大肉,过量饮酒等引起的。

有些年青女性为了美丽,养成偏食素食的习惯,结果常常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要全面,膳食要平衡,关键是要将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这些基本营养素按比例均衡摄取,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如何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偏食的发生。

如何防止偏食的发生?老子告诉我们味无味,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偿滋味。

要知道人类进食的生物意义就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口舌之欲。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吃,有营养的就应该吃;我们是吃营养,而不是吃滋味。

长期坚持这种自我提醒,就能帮助我们除掉不良的饮食习惯,逐步达到营养全面,膳食平衡。

2、动而愈出的运动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要达到阴阳调和,必须要有气的冲动。

这同中医学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比如地球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大气层中气的冲动风,雨水就不会均匀分布,就容易发生旱灾、水灾。

人体要健康,必须要精气的冲动,气冲阴阳可调和。

那么如何让精气冲动起来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就是说天地之间的人,就象一个大风箱。

精气在人体这个大风箱中是如何运行的呢?虚而不屈,精气的运行是虚静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气在人体内运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数时是感觉不到的。

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

换句话说,精气的运行不会屈从于人们的命令。

你让它向东,它不会向东;你让它向西,它不会向西。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动而愈出,震动得越快,出得越多。

老子认为人身这个风箱运动得越快,精气出动得就越多。

老子认为运动可以让精气冲动起来,精气冲动可调和阴阳平衡,有益健康。

这同现代医学及运动生理学的观点是相符的,这种运动健身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健身观;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实践相符的,真正长期对人体健康有效的健身方法还是运动。

比如我们身上发冷,出去跑十分钟,人身体就会发热。

这是由于运动了调动精气运行,人体气血循环加速。

老子提倡的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九章中说: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天下的圣人,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

可见老子提倡的是一种有氧运动。

这同现代生理学有氧运动是一种最好的运动健身方式的观点是完全相吻合的。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有什么好处呢?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调动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手足是人体的末部,精气连最远的末部都能贯注到。

人的身体就相当健康了。

有氧运动的方式很多,如跑步、散步、打太极拳、舞剑,做健身操等等。

还有一种方式,运动量比较小,很安全,比较适合老年人,就是朗诵、唱歌、唱戏。

这是一种有氧运动,但长期被人们忽视。

老子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在吸气之前,必须加强肺部张力。

长期坚持朗诵、唱歌,有益于加强肺部张力,增加肺活量,比散步之类的有氧运动效果更好。

当然任何一种健身运动都必须适量,精气运行过度,对身体也不好,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朗诵、唱歌多了也不好,应该保持适中。

3、专气致柔的放松观有营养,有运动,还不能完全达到健康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就是说在专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弱,要象婴儿一样放松。

老子认为要健康,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

当人体肌肉处于松驰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就比较通畅,精气运行阻力就小。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当我们身体达到最柔的状态时,经脉非常通畅,精气就可以在人体最坚硬的脏器中间奔骋。

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如果我们充分放松,骨头里、骨髓中都会有精气畅通无阻的运行。

那么还有什么气滞血淤之类的病痛能够难倒我们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如果长期紧张,肌肉僵硬,精气运行受阻,容易导致疾病、早衰。

相反经常放松身体,保持柔弱状态,精气运行活跃,生命力就旺盛。

当然这种放松,不光是形体的放松,还应有心理的放松。

心理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阻碍气血循环。

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形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紧张僵硬。

身体和心理都彻底松驰,才是老子放松观的核心。

对于心理放松的办法,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十章)的观点。

关键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消除那些达不到的欲望。

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为无为,事无事(六十三章)的办法,不勉强做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

这样就可消除心理紧张。

否则达不到的欲望多了,就会能无疵乎?(十章)心理过度紧张,搞得人痴痴呆呆,出现心理疾患。

4、知之不知的疾病观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吃五谷杂粮,既使身体保养得再好,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伤病的威胁。

如果感染了疾病,应该怎样对待它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说:知之不知上。

知道自己患了病,只当自己没有病,这是最好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得了病不要背思想包袱,不要过分紧张和悲观,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情,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反不知知病。

不知自己有没有病,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绝症,过分紧张,这是影响健康最坏的毛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