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史前文明到夏商

从史前文明到夏商


第1课 中华民族的起源 考纲: 1、原始农耕 A 2、炎黄传说 A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一、原始农耕: 1、开始 (1)原始农耕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3)使用工具:磨制石器 (4)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2、中国原始农耕的概况 (1)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2)特点: ①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 (3)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粟、黍、稷、稻、大豆等 (4)意义: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 (3)中国早期农耕聚落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 ①特点: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②历史时期:原始社会阶段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2010•上海单科•33)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 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些引发了各界热议。
学者质疑的主 要理由 √ 刻有“魏武 王”的石枕是 从盗墓者手中 缴获的: √ 曹操生前常 把自用的石枕 等赐予近臣; √ 文献中对曹 墓方位的记载 十分复杂,与 该墓所处的地 貌、地形不太 相符。
C.农业生产发达 D.已有成熟文字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2012•上海单科•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 视 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2011•上海单科•30)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 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 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二里头遗址发现 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这是因为 ( ) 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 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中华文明的起源 1.(2013•上海单科•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 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
2.(2010•上海单科•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 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学者持有的另一种意见 此项研究在众多证据 的支持下公布学术成果, 似乎并无不妥,之所以 招来众多质疑,是因为 学界存在着抄袭造假的 现象,影响了公众对学 术成果的信任度。
问题(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 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个与曹操有关的史实。(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 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 信史?(4分)
商朝与青铜文化 1.(2013•上海单科•3)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 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 ) A.经济生产 B.政治活动 C.艺术审美 D.日常交往
2.(2012•上海单科•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 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 与材料中的“鼎”含 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 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4.(2009•上海单科•2)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 文字 、甲骨文 、圣书字 和腓尼基字母文字 相比照可推断 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 ) A.两河流域 B.中国 C.地中海东岸 D.埃及
3、(三分题)史前社会的领袖,多为选举而来。唐虞揖 让,舜禹禅逊,即推举拥戴的别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历史上的禅让制真实可信 B.史前领袖必源自创业英雄 C.源自神话传说寄寓着理想 D.出自文献可作为史料引用 4、如右图,中华古代文明融合、 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读姜寨
3、原始农耕产生对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营 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 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 的农耕聚落 二、中华民族的起源: 1、炎黄传说: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 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2、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特征和核心地区: 时间:最迟至据今5000—4000年前 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 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 二里头遗址 A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传说与文献中的夏朝: 转折: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第一个国家。 (1)社会的变化: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的描述 ①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 ,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即原始 社会。 ②夏朝建立之后进人了“小康之世” , “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即奴 隶社会。 (2)制度的变化:禅让制到世袭制 传说, 禹在晚年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禹死后, 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 夺取权位,尧舜以来的禅让制至此遭到破坏。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 继承方式,是国家产生后出现的现象。大约到夏中期之后,王位的更迭已看不见 选举和罢免的痕迹,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遂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 替代。 (3)国家特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夏 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 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五帝时代天下有“万国”、“万邦”,他们在各自建立 邦国的同时,还曾联合起来建立地缘性联盟,盟主由强 有力的邦国君长出任,随着实力的变化而发生权力的和 平的更替。这就是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后世儒家典籍把它加以美化,成为“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的大同社会,儒家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 对照考古发掘的资料,尧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 晚期,当时黄河流域已是氏族社会活动频繁的地区,文 明的萌芽已相当可观。 ——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考古印证文献的记载: 二里头文化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 (1)时间:距今3900——3500年,已进入青铜时代 (2)地域:河南偃师(中原地区) (3)社会分化:出现了宫殿式的建筑 (4)社会经济: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 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畜牧业)。 (5)社会等级: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6)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 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1、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 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 ) A. 制造石器工具 B. 采集与渔猎食物 C. 农耕聚落形成 D. 文字与法律产生 2、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 是( ) 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 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 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 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 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 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 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 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 之一。
1、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 是( ) A.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吻合 B.传世文献记载不可靠 C.出土文物有限不足为证 D.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
以下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器可以直接证明 二里头文化爵
镶嵌十字纹青铜方钺
二里头遗址中共发现青铜器 18个种类104件。 A.国家体制完备 B.手工业技术先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