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小组讨论
9
思维导图由来
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 博赞 (Tony Buzan)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
它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
同一层次的节点数目表示思维的广度; 一个分支的长度表示思维的深度
10
思维导图优势
11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教学与课程论 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
广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大都具有教育的性质。
按照导性或教育性信息。这一类信息,受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 能够理解。而它们一旦为受者所接受和理解,就将影响或改变受者的 行为。很明显,这样的信息传播实际上就是教育。 维持性信息。这类信息不需要受者用求知的态度去理解,只凭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就可以理解的。例如新闻节目就属此类。但新闻也包含知 识的传授和行为的指导,这也接近于教育了。 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有人将一切具有轻松、刺激、兴奋和麻醉性的 信息都归于这一类,如娱乐节目、体育竞赛和一切渲染罪恶、暴力、 情爱的文字、戏剧、舞蹈、歌曲等。
14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
教学过程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原则 教师与学生 课程设置与教材 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学环境 教学评价与管理 ……
15
教学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它有哪些基本功能?有哪些基本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规律、目的处理教学活 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 主体地位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某些规律? 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或 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有效地应用 到教学过程中?
也可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它强调既要充分体现学 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调动了 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这里的学习主体只有一 个——就是学生。 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为“主导—主体” 的教学结构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4
教材
学生
教师
新媒体
25
典型教学理论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黄荣怀
5分钟微型课程:发展思维、改善学习
MM01 认识思维导图
活动
准备一张纸和笔 观察图一,在30秒内,看你能记住多少 个词语
3
青菜、牛奶、洗衣粉、水壶、镜子、 围巾、牙刷、电池、豆芽、微波炉、 饼干、沙发、鞋垫、茶叶、吸尘器、 牛肉、洗发水、蚊帐、麦片、哑铃
在早期的视听教育实践中,人们多是注重于单一媒体的研究,往往强调某一 种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系统观点的影响,人们逐渐综合考虑各种媒体的特性, 提倡使用多种媒体取长补短进行教学。 程序教学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主要关心程序学习的进行方式,后来逐渐重视 作业和行为目标,以及教材的逻辑顺序。系统观点引入后,程序设计就越来 越重视从教学的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因素, 包括目标的确立、最优的教授方式、最优的媒体选择和资源利用、适当的学 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通过评价来实现教学的反馈控制,最终使教学设计成
26
三、课程理论
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是教育内容的主要承 载者,它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结起来,使得教育活动得以发生。
课程观的变化
1.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 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 境四因素的整合; 4.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 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教育技术涉及的内容
发展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 理论 加涅的指导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指导
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内容的确定 学习者的分析 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活动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
不足之处:
过于强调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 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 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22
教材
学生
教师
新媒体
23
“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上述两种教学结构彼此取长补短,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 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 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 性都调动起来,就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为教育技术的核心领域。
35
二、传播的概念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一般认为传播是指至少有两方通过信息交流而 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这一定义包含下面几层意思:
传播是指至少在两方(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 流的互动过程; 在信息互动的基础上,双方相互发生影响,使原有状态有所 变化。
36
教与学互相依赖。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方向。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 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 系——“交互主体的关系”。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方面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 础之上,教学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 术化的存在,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认知的、 情感的和价值观的冲突,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27
课程研究的两个层面 课程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设计
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课程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课程的实质是什么? 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什么? 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是怎 样的? ……
课程的具体目标怎样建立 课程的结构如何确定
课程的内容怎样规划
课程的实施如何展开 课程的结果如何评价 ……
31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教学与课程论 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
一. 系统科学理论
二. 传播与教育 三. 系统科学与教 育传播
32
一、系统科学理论概述
教育技术是一个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开发和 使用各类学习资源的领域,其目的是优化教与学的过 程。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重心经历了从教育 媒体向教育传播,再向教育系统转移的演变过程。
4.
充分考虑教学的社会性和学生的情感需求
“整合”不能因为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成为情感的荒漠、社会交往的死 角,将IT支持下的交流互动(如借助E-mail、BBS、视频会议的交往) 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良性互补 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社会交往机会,在真正的人际环境中获 得良好的社会发展,避免“用技术活动取代社会活动”或者“用人机 互动割裂人际交往”的错误做法。
37
从分析教育入手,看看教育与传播的关系。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有 计划的活动。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为传播人类生产 劳动技术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 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部分是“传授”,有 人传,有人受。
17
教材
学生
教师
18
教材
教师
学生
新媒体
19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 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 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 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 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 都是依据这本教材。
34
教育系统方法
考夫曼是最早将系统方法运用于教育的其中一位。 教育问题的系统分析主要由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组成。在明确了面临的 问题是什么之后,就要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解决方案。 系统方法对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 术学科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20
教材
教师
学生
新媒体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 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媒体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 教材不再是惟一的学习内容,甚至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
通常由一些操作性很 强的要求、步骤、原 则、方法等构成
28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与教学
美国21世纪劳动委员会认为“21世纪的能力素质”既包 括很强的基本学习技能,也包括思维、推理能力和团队协 作精神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运用。
1. 2. 3. 4. 5.
基本学习技能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 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实践能力 E-learning?
1. 构成系统的元素至少有两个以上,也可能很多。往往把主要元素称之为要素。 2. 系统不是孤立元素的复合或叠加,而是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即彼此具有联 系并构成一定的关系,它们形成的整体决定着系统的结构和特征。 3. 系统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又作用于一定的环境。它从环境中获得一定的输 入,而又给环境一定的输出。系统是一定环境中的系统,没有环境也就没有 系统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