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作者:周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

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

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成语语义转移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字面义一、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1)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

①(2)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3)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通常认为,“一丝不挂”指“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按照此义,例(1)应解释为“佛就是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令人费解。

“空空如也”一般解释为“一无所有”,似乎与“有鄙夫问于我”在文义上无法衔接。

例(3)所说的应为值得褒扬之事,但“明目张胆”意为“公开地大胆做坏事”,显然与语境不符。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成语古今义已大相径庭,三个例句使用的是成语的古义,若按照成语的今义去理解句义,自然会出现偏差。

我们将成语这种古今义无相承关系,甚至发生了毫不相干的意义变化的现象称为“语义转移”。

显然,上述成语均发生了语义转移。

那么,它们语义转移的类型是否相同?成语语义转移的类型究竟有哪些?引起语义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一)多义语素义位转换有些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本来使用义位甲,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转换为义位乙,这就导致整个成语语义发生转移。

前文所说的“一丝不挂”就属这种情况。

该成语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不被尘俗牵累”②,在佛典中常见其本义。

其他文学作品用例如:(4)你想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

“一丝不挂”的“挂”本为“挂” ③的“(内心)牵挂”之义。

现在,“一丝不挂”用来“形容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在作此义解时,衣服被看作身体的附着物,“挂”为“挂”,即“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之义。

例如:(5)他灵感一动,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竟一丝不挂地冲出浴室,奔回实验室去。

(6)再看店主,与伙计一起步出棚外,将那妇人的褴褛衣衫撕了下来,妇人便赤条条一丝不挂了,妇人的腹部有些肿胀,而别处却奇瘦无比。

由于成语中“挂”的义位由“挂”转换为“挂”,致使“一丝不挂”的语义由“没有什么牵挂”变为“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与“一丝不挂”相类,“学而优则仕”因“优”的义位转换而发生了语义转移。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何晏集解《论语》引马融注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可见,“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应解释为:“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2]“优”应该是“优”的“有余”之义。

而现在,“学而优则仕”多被解释为“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

例如:(7)中国知识分子当然自古以来因为学而优则仕,读书为了做官,他对朝廷有一种依附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8)他说的是不管乔家出了什么事,都要让你考下去,让你走学而优则仕之路。

由“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的意思,可以推断,“学而优则仕”的“优”已经变为“优”的“优良”之义。

多义语素“优”在“学而优则仕”中的义位由“优”转换为“优”,使成语的整体语义也发生了变化。

因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而导致整体意义转移的成语还有不少,如“感同身受”“既来之则安之”“楚楚可怜”等。

“感同身受”本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因“感”由“感”的“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变为“感”的“感觉”,所以成语的意义变为“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既来之则安之”原指“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安”由“安”的“使安定”变为“安”的“安定”,成语因而变为“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楚楚可怜”本指“幼松丛生柔弱可爱”,“怜”是“怜”的“爱”义,当“怜”在成语中的义位转换为“怜”(怜悯)后,成语的意义变为“形容神情凄楚或处境不佳,令人怜悯”。

(二)通假义转为本义有许多成语含有通假字,如“博闻强识”的“识”通“志”,“图穷匕见”的“见”通“现”。

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语素的通假字身份有可能被遗忘,假借字的意义覆盖本字的意义,因而造成成语意义发生转移。

这样的成语有“出尔反尔”“空空如也”等。

“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 成语中的“反”是“返”的通假字,义为“返回”。

成语的本义为:“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

”例如:(9)王振窃炳已久。

则此举必当谏止。

乃以白简助其焰。

未一年而身亦撄此罚矣,岂贞出尔反尔哉。

(10)凡地方难免无犯法违律、未发之隐案,任其官明募干,未必能知,胥吏则多知者,如待之过苛,使不足养其妻孥,欲去而业在,终无可去处,必怀敢怒不敢言之恨,或其本身,或者骨肉亲戚,怨忿不甘,凡官之私受,以及隐案,而揭发之,播扬之,则官大受出尔反尔之累矣。

现在,“出尔反尔”形容“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例如:(11)他们出尔反尔,自食其言,根本不讲信义。

(12)也许读者们会讪笑我的出尔反尔,过去把海明威捧为斗士、英雄,而现在却又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向。

可见,人们在理解成语意义时遗忘了“反”的通假字身份,假借字“反”的“方向相反”义覆盖了本字“返”的“返回”义,使成语语义发生转移。

再如“空空如也”,本义是“形容虚心”,其中“空”通“悾”,“悾悾”形容诚恳。

后来,语素“空”的通假义被遗忘,变为“空”的“不包含什么;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之义。

受此影响,“空空如也”的意义变为“一无所有”。

与此类似的成语还有“爱莫能助”,其中“爱”“通…薆‟,隐藏貌”,成语“原指因为隐而不显,所以没有人能给予他帮助”。

后来,“爱”的通假义被遗忘,转变成“爱”的“爱惜,爱护”之义,成语意义也变为“虽然心里愿意帮助,但限于力量或条件而无法办到”。

(三)联绵词重新分析包含联绵词的成语为数不少,如“囫囵吞枣”中的“囫囵”,义为“整个的,完整地”;“首鼠两端”中的“首鼠”,义为“踌躇不决,欲进又退貌”。

这些联绵词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拆开单讲无意义。

而人们恰恰将成语中的联绵词拆开理解,重新分析,这使得成语的意义发生转移,“斤斤计较”“望洋兴叹”等成语的今义就由此而来。

“斤斤计较”出自《诗·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名。

”“斤斤”在古代汉语中是联绵词,义为“明察貌”。

现在,“斤斤计较”中的“斤斤”被拆开理解,“斤”被解释为重量单位,“斤斤”就成了“一斤一两,掂斤播两”的意思。

因此,成语的意思变为“一斤一两地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例如:(13)两书皆自校自印,但仍为商店所欺,绩不偿劳,我非不知商人伎俩,但惮于与若辈斤斤计较,故归根结蒂,还是失败也。

(14)至于梦中的“苦乐”,则照我素人的见解,毕竟是梦中的“苦乐”,不必斤斤计较的。

“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意为“仰望海神而生出感叹,谓看到人家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

“望洋”本为联绵词,意为“仰视的样子”。

此时,“望”和“洋”均不能单独表意。

现在,人们将“望洋”拆开理解,将“望”理解为“望着”,将“洋”理解为“大海”,“望洋”就成了“望着大海”,“望洋兴叹”变为“望着大海发出感叹”的意思。

这个成语现多用来“比喻力量不足或者缺少条件,在面对某事感到无可奈何”。

例如:(15)希腊罗马经典著作之数量浩繁、内容纷繁,别说如我之辈的一般读者,即使是专业研究者也是要望洋兴叹的。

(16)培养箱价格十分昂贵,只有极少数大医院才买得起,绝大多数医院尤其是贫困地区医院只能望洋兴叹。

(17)面对几千美元一张的会员证,众多工薪族对此只能望洋兴叹,守着电视机,蛰居在家中。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还出现了“望洋兴叹”的仿拟形式“望…X‟兴叹”。

起初,“X”为一些与“洋”同属一个语义类(都与“水”有关)的单音节语素,例如:(18)昨天,30号台风余波未尽,小吨位渔船只能躲在村里,望海兴叹。

(19)人类最初只在陆地上行走,遇到大河就只好“望河兴叹”了。

(20)受挫的日寇视岛如虎,畏岛如鼠,恨岛入骨,但面对茫茫水面,只能望湖兴叹,一筹莫展。

(21)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等五六支探险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归望江兴叹。

后来,语素“X”的语义范围逐渐扩大,从与水有关的事物拓展为任何可以令人“兴叹”的事物,但仍为单音节,保持了成语自身的韵律格式。

例如:(22)目前上市的商品房大都售价太高,普通居民望楼兴叹。

(23)他又来到那座商厦,“菲瑞”的价签赫然标着1400元,令友人望价兴叹。

(24)可从去年开始,稻田出现旱象,今年秧苗枯焦,无人理睬,农民只得望苗兴叹。

随着表义需求的增加,单音节语素“X”体现出表义上的局限,于是单音节“X”需要发展成双音节。

为了使音节更加和谐,双音节“X”后一般要加上承接性的“而”,构成“望而兴叹”。

例如:(25)不要总坐在自己所在的那个小圈圈里苦思冥想,也无需眼望南天而兴叹;迈开双脚,路,原来就在自己的家门口!(26)现在,那些用过“巧兑计”的、出卖自己名牌的厂家,只好望洋酒而兴叹。

(27)这对绝大多数“上帝”来说,只能是望名牌而兴叹!当“令人感叹的事物”较为复杂,且无法用单音节或双音节语素表达时,人们或者在“X”的位置上使用代词“之”来代指前文已出现的令人感叹之事,或者直接将“X”略去不说,直接在“望”之后加上“而”,以求得音节上的和谐。

例如:(28)满文资料之丰富令人望之兴叹。

(29)比南极更甚的是冰裂,几公里宽,10几公里长,常使考察队望之兴叹,掉头而去。

(30)据说有的学校每个学生每学期收费高达五位数,确实让工资族望而兴叹。

(31)欧洲的竞争者虽然大声指责对方“犯规”,但也只能对失去的生意望而兴叹。

可见,“望洋兴叹”的本义几乎已被遗忘,“一个词语若有了自由的仿拟形式,其原词语在语义和形式上的凝定性就更强了”[3]。

可以看出,“望洋兴叹”的仿拟结构“望X(而)兴叹”也承担起了表示“因自己能力不足而无能为力”的功能。

(四)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以上语义发生转移的成语皆因其构成成分意义改变所致,也有一些成语,其构成成分意义未变,但整体义却发生了转移。

“明目张胆”“不知肉味”等即属此类。

“明目张胆”出自《晋书·王敦传》,本义是“形容有胆量,敢作敢为”,如例(2)。

再如:(32)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然不能碌碌为保妻子也。

(33)不知周之子孙,何故都无一人能明目张胆出来整顿?“明目张胆”今用来“形容无所顾忌,胆大妄为”,感情色彩由褒义转变为贬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