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课题:1、一切都在运动中授课时数:一课时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7 日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月日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团队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到判断物体运动要借助参照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理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能说出几中运动吗?学生说各种运动小结(二)学习新课1、观察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认识参照物的概念。
请观察26页中的插图,你能描述图中物体的运动吗?学生思考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活动学生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描述性语言。
如:老鹰在天空中飞翔;一个人在公路上骑自行车等。
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在运动的?你是怎么知道汽车在公里上行驶的?以什么物体做标志?学生讨论学生交流小结学生阅读第26页参照物的概念。
2、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1、认识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师: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列车车厢的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学生回答师:那站台上的人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师:为什么对同一个人走动的人,列车里的人和站台上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师:两个人不同的感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生: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
生:如果站台上的把列车作参照物的话,旅客的走动也就不快了。
生:说明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非常有用的。
生:如果选了不同有的参照物,就会感觉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就不一样了。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的有差别的。
3、讨论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谈话:刚才我们讨论了各种物体,在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时候,我们都会拿他们和树、房子、马路等这些参照物作比较,因为他们看起来是静止的,请大家想一想,树、房子、马路这些物体是不是绝对静止的?绝对静止就是一样物体不管和说明物体相比,它都是不运动的。
这样的物体有没有呢?学生回答生:大树不是绝对静止的,当风吹来的时候,树叶也在运动。
师:假设一点风都没有。
大树是不是绝对静止的?生:是的,因为他一直在那里没有动。
生:我不同意,因为树是一直从土里吸收水份和养料输送到全身,而且不段地在生长,所以大树是在一点的。
师:你考虑物体很全面,说的有道理。
那么没有生命的房子、马路他们是停在那里,是绝对静止的吗?生:他们是静止的,因为他们听在那里没有动。
生:我不同意,地球一直在转动,我觉得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随着地球在运动的。
师:真了不起!你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运动和静止。
(播放星体运动的视频资料)师:看完这段录像你有什么看法?生:表面上看是静止的物体其实也是运动的。
我知道了每一样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说楼房是运动的,这是相对于大地来说的。
师:说得真棒!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物体,甚至太阳系里各个星体、银河系里的各个星体都在不停运动着,所以,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
板书设计:1、一切都在运动中物体运动?选一个物体作标准参照物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题:2、运动的快慢授课时数:一课时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7 日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月日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教学难点: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课前准备:秒表,皮尺,探究表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二、探索和调查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学生说,教师倾听。
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
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学生:时间。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
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讨论后汇报。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
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
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板书设计:2、运动的快慢运动快慢速度:一定的距离中所用的时间课题:3、运动的方式授课时数:一课时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7 日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月日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教学重点: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课前准备:学生自带玩具,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教学过程: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索和调查1、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1.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水轮的旋转运动,锯木头的往复运动,跷跷板是往复运动,转椅是转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比较复杂的运动方式:教师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学生开始看书并开始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十教师可以不进行知道,让学生大胆的发言。
教师总结:易拉罐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身的转动;竹蜻蜓在转动中还需要直线上升(或下降);老鹰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向下滑翔。
飞碟还有直线运动和转动。
四、小结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3、运动的方式木块→移动→纸风车→转动钢尺、橡皮筋→振动单摆→摆动课题:4、小车的运动授课时数:二课时备课时间:2011年 2月 17 日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月日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跟什么有关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小车从斜坡滑下冲出去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车运动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控制变量。
教学准备:小车,重物,拉线,垫片等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一辆小车,谈话:同学们都玩过小车吧,小车都是怎样运动的呢?前进、后退、转弯、转圈等等2.引出问题:小车还可以上坡、下坡。
3.教师演示小车下坡。
4.提问: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你们认为它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系呢?二、研究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1.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假设记录下来。
如果提出的假设较多,就要进行筛选,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如果提出的假设较少,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尽量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选定斜坡长度、小车重量、坡度大小这三个因素。
这种引导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教学策略,不能硬性规定,否则这个环节就失去了意义。
3.谈话:大家提出的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小车向前冲出去的距离,那我们就来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
4.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1)以探究坡度大小是否影响距离为例,引导学生领会如何控制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