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最全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最全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最全文及答案.曹刿论战(一)“肉食者谋之,又何[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衣”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牺牲“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对曰: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大之狱,”公曰: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玉帛,弗敢加也,(节选自《曹”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

谍“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军吏以告,公曰: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国语·文公(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伐原》,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

到了三天,原国还不原国晋文公出兵讨伐【译文】:“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

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于是晋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令]限令。

③[疏军]撤兵。

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信]信用。

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⑦[孟门]原国地名。

(2分)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公令疏军而去之((1)又何间焉(2分))(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登轼而望之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A.可以一战耳之日之粮闻寡人D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令以三C.其者10.翻译句子。

(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

(6分)的刿中话,曹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过(1)甲文主要通语言”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和鲁庄公的““(用文中的词语作答))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2的写乙文,是。

是是取得战争胜利(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的中文”这一“句。

参考答案:(一)8.(1)参与(2)离开,离去。

(2分。

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 9.B (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或:大大小小的分。

直译 2()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鄙(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二)【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

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战斗就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二)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三).[甲]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臣之妾畏臣,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乙]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8)(()(2)望其旗靡(1)彼竭我盈..千里()臣()(4)今齐地方(3)臣之妻私..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文中结论性的话是“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

[甲]20.[甲][的方法得出的结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和“”;[乙] 。

论性的话是“”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三)参考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2)倒下(3)偏爱(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曾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

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君未知战。

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古鼓之,不子鱼曰: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亦可乎?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毛? 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

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13.翻译下面句子。

(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四)参考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分 (2 .13.处理。

(“狱”、“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意思对即可。

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