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乔娟①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

孔子小心翼翼地调和着新旧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至上的君子,人格完善;社会在“礼”的规范下,尊卑有序,井井有条;统治者做到“克己复礼”、“仁者爱人”,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定是幸福的。

亚里士多德同样生活于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当时整个希腊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之中。

他从维护马其顿统治利益出发,既反对消极禁欲,也反对过度享乐,希望通过伦理道德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实现政治社会安定和谐。

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在其道德行为中寻求欲望、情感、理性间的和谐。

因此,二人都想通过理论的建构去调节和平衡当时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境界。

②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因此,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具备道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也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才能为善。

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③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亚里士多德的三种生活类型。

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以荣誉为幸福的观点太肤浅。

他也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幸福,因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被追求。

“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因为他们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们看来也并非幸福(最高善)。

”④孔子认为钱财和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粗荼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

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

⑤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虽然过分地讲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将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对当今社会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

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

这里的情感包含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

幸福的元素应该包含有道德,有热情。

(《人民论坛》2014年第17期)1.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A.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德性的重要性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认为获得最大幸福是靠行德与智德来实现的。

B.孔子对钱财与权势不回避,他强调了物质的满足与幸福不具有必然联系,所以幸福与符合正道和义有联系。

C.幸福不是拥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范围应包括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

D.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其途径是通过理论构建去调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3分)A.第①②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产生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他们对幸福观的认识有共同之处:都认为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

B.第②③段,分析了孔子的幸福观偏重政治意识,更强调幸福观在统治者治理国家方面的实用性;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偏重个人意识,从几种生活类型的角度分析了幸福观。

C.第③④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幸福观的认识上面的不同点:幸福与物质的关系各有侧重,孔子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更有思辨色彩,更为全面。

D.本文通过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幸福观,他们均倡导仁爱,为今天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了理性的思考。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3分)A.孔子认为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养。

统治阶级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

B.孔子一直尝试调和新旧社会的矛盾,力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尊卑有序、遵循中庸之道的社会是理想的幸福境地。

C.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对此表示异议,他认为生活的目的应该是以正当手段去追求财富、快乐、荣誉、德性。

D.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是他们给人类做出了最大贡献就是将道德与幸福统一起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窖鹿田洪波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让老甄有些急,离筹集鹿品进京献贡的日期越来越近,他几乎每天都要把指头扳几个来回。

他呆在山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心翼翼查看自己挖的鹿窖是否出现了破绽,可每次总是把头摇了又摇。

鹿窖就挖在马鹿经常出没的山道上,被枯树枝、浮土和草皮覆盖着。

鹿窖的中间和顶部摆有两层井字形的木杆,两层木杆相距四尺左右,上大下小。

担心窖到的马鹿受伤,老甄甚至心细地在窖里悬了一张“网床”,以使马鹿掉下去时四肢能完好无损地被“网床”兜住。

他还在鹿窖上放了盐,撒上了人尿,增加气味吸引马鹿。

但马鹿好像与老甄捉起了迷藏,一连多天都没有动静。

老甄多少有些泄气,索性坐在鹿窖一侧,拿出烟锅抽起烟来。

烟是上等的烟,但老甄却抽得没滋没味,下意识地叹出声。

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头定定瞅向自己的马鹿。

老甄打眼便知,那是一头带了崽的母鹿,它一点平日里的警觉也没有,似乎被老甄布下的鹿窖气味迷住了,只是犹豫地面向着老甄,两只耳朵不时忽闪着。

老甄的心深渊似地沉了一下。

他知道,一贯小心谨慎的马鹿之所以敢与他面对,完全是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所致。

他虽然被伏历哈色坎48家猎户推为进京献贡代表,但他也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

那会让他不安,一如他当年逃荒到这伏历哈色坎时一样。

那会儿,伏历哈色坎已是皇家围场禁区,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开垦荒地,并小心捕猎,用野兽皮换回油盐、布匹、棉花、针线、锅碗刀勺等,日子才一天天有了色彩。

老甄尤其擅长窖鹿,渐渐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

今年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了。

早几天,猎户头领交待老甄说,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绪帝很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

届时,老甄甚至有可能被封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让老甄动心。

老甄轻轻扔掉烟锅站起身,瞅着母鹿慢慢往后退。

他不想惊动它,他只是希望它能跟着他往前走。

一点点走进他的陷阱。

老甄的面色很难看。

他有些矛盾,既希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危险,又期望它能够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

以老甄的判断,如果母鹿掉进陷阱,它所怀的幼崽必死无疑。

这未免有些残忍。

但老甄这会满脑子充斥的全是封官晋爵的事……有一会儿,他甚至闭了眼睛往后退,他清楚地知道陷阱的路线。

母鹿低下头去嗅盐碱,它似乎很沉醉那个气味,有些贪婪地循着那股气味慢慢往前走。

就这样,母鹿往前走,老甄往后退。

老甄在心里祈祷着,他知道他就要大功告成了。

他甚至打定主意,封了官他就洗手不干了,再娶一个二房,给他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

但母鹿却突然警觉地抬起了头,惊骇地瞅向老甄,老甄起始没明白,等他回头看时,不由倒抽一口凉气。

如果他再往后退,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了。

老甄的脸都吓白了。

他一屁股坐了下来。

他惊奇地望向母鹿,望向这个似乎很通人性的生灵。

他又犯起了犹豫,犹豫自己要不要也制止母鹿踏进他的陷阱……老甄把嘴唇都不自觉地咬出了血,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就在这犹疑之间,“咕咚”一声,母鹿掉进了老甄的鹿窖。

随着一声哀鸣,老甄也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老甄最终在猎户头领那里得到了赞赏,但老甄似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只是机械地忙着备车进京。

二十只高大健壮的马鹿被分装在二十个笼子里,其他猎户筹备的鹿品也装了满满两车,被护贡兵丁护送着浩浩荡荡开向京城。

无论老甄路上怎样照应着母鹿,那头母鹿似疯了般,不断将头别向笼子。

两天后,那头母鹿终于在笼子里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护贡兵头目恼怒不已,下令将他关在了笼子里。

第二天早起,护贡兵丁发现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

他的一双眼睛瞪得很大,似有什么问题难解一样。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第一自然段写老甄为窖鹿心急如焚,为后文尽管老甄内心矛盾但仍不放弃埋下伏笔。

老甄对封官进爵的渴望彻底打败了他内心的挣扎,这突显了老甄的虚伪。

B. 老甄为窖鹿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一连苦等好几天,还承受着感情上的煎熬,可是母鹿却固执地撞死在笼子里,想到前功尽弃,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C. 母鹿很有灵性,它仿佛看透了老甄挣扎的内心,因此一贯小心谨慎的它放松了警惕,并且在老甄即将掉落悬崖的一刹那提醒了他,可还是没能逃脱被捕的命运。

D. 小说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质朴,但是展示出来的人性的挣扎却震撼人心,文章有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做了全方位的展示。

5.主人公老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说的结尾“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这样的安排是在情理之中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证明。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