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式的加减去括号说课稿

整式的加减去括号说课稿

2.2整式的加减(3)
——去括号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整式的加减——去括号》这一课时,我是第一次教学这节内容,这节内容我还没有教学,属于课前说课。

我选取这节内容来进行说课,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让我及时去补救我教学中的不足。

我说的是整式的加减的第三课时,接下来我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的顺序来进行逐一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整式的加减——去括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的第3课时,它和合并同类项组成一个小节,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它是整式的化简和整式的加减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等后续数学知识做好准备,因此它在整个初中数学代数部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特别是对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式的运算还比较陌生。

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合并同类项,而且在小学就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其进行简便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了这些知识作为铺垫,我认为要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不会很困难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字母也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类比、观察、比较、归纳,探索得出去括号的法则,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钻研教材,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去括号就是将分配律用于整式运算,掌握去括号的法则,使学生学会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首先,带领学生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探究、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其次,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关键:理解去括号法
则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变号.(学生非常容易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教学设备是:幻灯片课件、导学案
五、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教学难点,为达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流程图
(一)复习旧知,承前启后
1、2xy
2与6y 2x 是同类项吗?3x
与2呢?
2
、若2xy n 与-3x m
y 2是同类项,则m= ,n= .
3
、合并同类项:
(1) 5y 2-4y
2= (2) 2ab
2
- 4 ab
2 =
4、你能利用乘法分配律把括号去掉吗?
1212()63
1112()43⨯+-⨯-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承上启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出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青藏铁路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

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在塔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的时间是t小时,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是(t-0.5)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是多少千米?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①、100t+120(t-0.5)千米;②、100t_-120(t-0.5)千米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呢?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1、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你能类比上面的练习把括号去掉吗?
+120(t-0.5)= ;-120(t-0.5)=
2、类比数的运算,回归情景问题:
①100t+120(t-0.5)=100t+ 120t-120×0.5 = 220t-60
②100t-120(t-0.5)=100t -120t +120×0.5= -20t+60
设计意图:类比数的运算,应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题目设置从一般到特殊,类比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
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设计意图:法则中重点的词语用红色字体进行标出,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以重视。

3、特别地, +(x+3)可以看作 1 与(x+3)相乘,- (x-3)可以看作 -1 与(x-3)相乘,利用乘法分配律 ,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
4、通过上面的练习,你发现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项数呢?去括号的
依据是什么呢?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后,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变号,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后,括号内的每一项都变号;去括号后项数不变,并再次强调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带领学生观察例题、归纳上面的语句、总结出去括号的口诀:
去括号,看符号,
是“+”号,不变号,
是“-”号,全变号。

设计意图:把法则编成顺口溜,读起来上口,便于学生记忆,为应用做好准备。

(四)基础练习,巩固法则
例题、去括号
(1) +(x-y)= (2) -(a+b)=
(3) +(-a2+3b)= (4) -(-2m-n)=
(5)a + (b-c) = (6)a - (b-c)=
(7)a + ( -b+c) = (8)a-(-b+c-d)=
设计意图:直接应用法则的基础练习,及时巩固法则。

(五)例题学习,拓展升华
教科书66页例4
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4a2-3b)-3(a2-2b);
设计意图:简单应用,巩固法则,训练规范书写,达到正确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交流、比较,选择好的方法,形成解题技巧,提高正确率。

3、教科书67页例5
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km/h,水流速度是a km/h.
(1)、2 h后两船相距多远?
(2)、2 h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例5是应用问题,涉及了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有一定的综合能性。

练习: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1)
●(2)
●(3)
设计意图:课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激励,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为进一步查漏补缺做好准备。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提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来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理清知识脉络,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反思的好习惯。

布置作业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1、2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探究、归纳、练习等环节都可能完成的比较顺利,特别是去括号顺口溜人人能背,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还没有深入的理解,另外,中间安排了一段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可能很多多学不能积极思考和发言。

七、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例4 例5
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提意见。

谢谢各位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