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引流液一般性状检查
参考范围:
见表1-1 0
表1-10 正常十二指肠引流液一般性状
临床评价:
1.十二指肠引流液是空腹时,将引流管插人至十二指肠降部而获得。
分为:D液(相当于十二指肠液、胆汁、胰液的混合物)、A胆汁(总胆管液)、B胆汁(胆囊液)和C胆汁(肝胆管液)。
所谓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主要是指胆汁成份的检查,其目的是了解肝胆系有无炎症、梗阻、寄生虫、肿瘤及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情况,以助诊断;还可对胆管炎及不完全性的阻塞性黄疸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正常十二指肠引流液的一般性状如表1—1 0。
在病理情况下,一般性状可有以下的改变:
(1)无任何胆汁排出:常见于胆总管阻塞,如结石或肿瘤;如仅无B胆汁排出,则多见于胆囊管阻塞,或胆囊收缩不良,或胆囊切除者;此时可再次注入硫酸镁溶液刺激,使Oddis 括约肌松弛,如无梗阻则应有胆汁排出。
当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周围炎性粘连时,可无B胆汁,而C胆汁较正常为浓。
(2)过早B胆汁排出:即在用刺激剂之前,已有B胆汁排出,或见B胆汁呈褐绿色或绿色,常提示胆道扩张或感染。
(3)排出异常粘稠B胆汁:提示有胆囊液淤积,如见于胆石症;排出稀薄的B胆汁,可见于慢性胆囊炎所致的胆囊收缩功能低下。
(4)排出混浊胆汁:多因标本内已混入酸性的胃液,致使胆汁沉淀。
如加碱性液此种沉淀即消失。
如加碱性液后反而转变为白色絮状物时,则多见于胆道感染、十二指肠炎或肿瘤。
(5)排出液中出现颗粒状沉淀物或胆砂:常见于胆石症。
一般可出现于B胆汁,亦可出现于C胆汁,即提示肝胆管结石。
(6)排出伴血液的胆汁:则应考虑急性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或肿瘤的可能。
后者如胆囊癌等。
(7)B胆汁呈脓性:为胆囊脓肿的确证。
(8)排出白色胆汁:为胆囊水肿。
3.对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排出情况及一般性状的判断,应注意:
(1)如引流液带轻度的血丝条纹,可因插管擦伤引起;
(2)引流液中有食物颗粒,常因小肠梗阻或十二指肠憩室;
(3)引流液长时间置放,也可呈绿色改变;
(4)B胆汁缺乏,不能仅凭一次检查结果下结论,可用普鲁卡因法刺激胆汁排出。
十二指肠引流液显微镜检查
参考范围:
白细胞0~1 0/HP
红细胞无
上皮细胞少量
结晶无
临床评价:
1.正常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无红细胞,偶可因引流管擦伤粘膜引起;可有少量白细胞、上皮细胞;但无细菌、结晶,更无寄生虫。
2.病理情况下,十二指肠引流液可有以下改变:
(1)出现红细胞:如量少,可见于十二指肠、肝、胆、胰炎症伴出血;消化道溃疡;结石或肿瘤;
(2)白细胞增多,成堆出现或满视野中性粒细胞,主要见于十二指肠炎症,可伴有吞噬细胞;如为慢性胆道感染,可见淋巴细胞或浆细胞;
(3)上皮细胞:主要来自十二指肠上皮或胆道上皮,其数量增高见于炎症,尤其是胆道炎症,此时可伴大量白细胞;
(4)结晶的出现,多提示为胆结石。
结晶种类可有胆固醇性、胆红素性或混合性结晶,此时又伴有大量红细胞,则对胆结石诊断有重要意义;
(5)出现寄生虫,特别是虫卵,主要见于B胆汁中如蛔虫卵、钩虫卵、肝吸虫卵、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有时可在阿米巴肝脓肿患者的引流液中见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6)细菌:是十二指肠炎、胆道炎等的直接证据。
多为化脓性球菌,或是革兰阴性杆菌,可见于伤寒、副伤寒。
(7)肿瘤细胞:多提示为胆囊癌胆管癌(包括壶腹部癌)或胰头癌的可能。
特别是在血性标本的离心涂片中找到肿瘤细胞。
3.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如镜下见到细菌,应进一步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诊断和提供合适的治疗;对于血性标本的离心沉淀中见到肿瘤细胞,也应进一步做瑞氏、HE或巴氏染色细胞学检查。
4.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含有胰蛋白酶,可迅速消化并破坏细胞,故留取标本后应立即镜检,可取沉淀物或絮状物作涂片;如不能及时镜检,则应在标本中加4 0%(V/V)的甲醛,以维持细胞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