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胃液检验
(一)理学检查
1.量
在空腹不受刺激的情况下,24h胃液分泌量为1.2~1.5L,正常空腹12h的胃液残余量约为50ml。
在插管成功后持续负压吸引1h所得的胃液总量称为基础胃液量,正常为10~100ml。
若大于100ml为增多,常见于胃分泌增多、胃排空障碍、十二指肠液反流等。
若胃液量小于10ml为减少,主要见于萎缩性胃炎、胃蠕动功能亢进等。
正常胃液为无色透明液体,不含血液、胆汁,无食物残渣。
①混浊灰白色:混有大量黏液所致。
②鲜红血丝:多因插胃管时损伤胃黏膜所致。
③棕褐色:胃内出血与胃酸作用所致,见于胃炎、胃溃疡、胃癌等。
④咖啡渣样:胃内有大量陈旧性出血,见于胃癌、胃溃疡及糜烂性胃炎等。
⑤黄色、黄绿色:混有胆汁,见于插管时引起的恶心、呕吐,以及幽门闭锁不全、十二指肠狭窄等所致的胆汁反流等。
2.酸碱度
正常胃液pH值为0.9~1.8。
pH值3.5~7.0为低酸,pH值>7.0为无酸。
①胃酸减少:萎缩性胃炎、胃癌、继发性缺铁性贫血、胃扩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②胃酸增多: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泌素瘤、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等。
(二)化学检查
1.胃酸分泌量测定
以五肽胃泌素等作刺激物,定时留取基础胃液,测定单位时间内胃酸的分泌量。
(1)参考值:
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90±1.98mmol/h(很少超过5mmol/h)。
最大胃酸分泌量(MAO):3~23mmol/h (男),女性略低。
高峰胃酸分泌量(PAO):20.60±8.37mmol/h。
BAO/MAO:0.2。
(2)临床意义:影响胃酸分泌的因素很多,尽管采集标本、试验方法满意,但其检测仍可受患者的性别、精神、年龄、食欲、酒烟嗜好等影响。
故胃酸分泌量测定对诊断疾病的特异性较差,仅在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胃癌等的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2.乳酸测定
正常空腹胃液中有少量乳酸,但一般方法不易检出。
当胃液呈中性或碱性而食物在胃内潴留6h以上时,由于细菌分解糖类而使胃液中的乳酸、醋酸等增多。
乳酸测定主要用于观察胃内食物潴留及协助诊断胃癌。
3.隐血试验
正常胃液不含血液,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
当急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时可有不同程度胃出血而隐血试验呈阳性,但多次连续检查的意义更大。
溃疡病的隐血试验阳性多为间歇性的,而胃癌则多为持续性。
由于隐血试验比较敏感,插管损伤、牙龈出血咽下后均可呈阳性。
另外,胃液中维生素C过多可抑制颜色反应而出现假阴性。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
(1)红细胞:正常胃液无红细胞。
插管损伤时出现少量红细胞无意义。
胃液内有大量红细胞时,常提示胃可能有溃疡、糜烂、炎症和恶性肿瘤等。
(2)白细胞:正常胃液中白细胞约为(0.1~1.0)×109/L,多为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1.0×109/L时常有病理意义,见于胃黏膜的多种炎症。
鼻咽部分泌物及痰液混入胃液时可见大量白细胞,同时还可见毛柱状上皮细胞和炭末细胞,常无临床意义。
(3)上皮细胞:胃液中可有来自口腔、咽喉、食管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不见或偶见柱状上皮细胞。
柱状上皮细胞增多提示胃黏膜有炎性病变。
(4)肿瘤细胞:如发现有成堆的大小不均、形态不规则、核大或多核、染色质粗糙、可见核仁的细胞时,应高度怀疑是癌细胞,需做巴氏染色进一步检查确诊。
2.细菌
由于胃液的杀菌作用,正常胃液中检验不出确定的菌丛,仅见咽喉部天然寄居菌或酵母菌,常无临床意义。
在低酸、无酸或有食物潴留时可以出现一些有意义的细菌:八叠球菌、博-奥杆菌、抗酸杆菌、化脓性球菌、幽门螺杆菌、酵母菌。
3.食物残渣
正常空腹12h胃液中食物残渣极少。
若胃液中出现大量淀粉颗粒、脂肪小滴、肌肉纤维等,多见于幽门梗阻、胃扩张、胃下垂等。
(四)临床应用
1.胃分泌功能检查
胃液检查对胃泌素瘤、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如果空腹胃液量大于100ml,BAO大于15mmol/h,MAO大于30mmol/h,且BAO/MA0大于0.6,即可考虑胃泌素瘤。
临床胃液检查和血清胃泌素的测定,95%的胃泌素瘤可确诊。
2.贫血鉴别诊断
内因子生成减少和体内有抗内因子抗体存在,可使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引起的恶性贫血多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胃液检查为真性胃酸缺乏,五肽胃泌素刺激后无盐酸分泌,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后贫血纠正,但仍无胃酸分泌,此可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
3.肺结核的辅助诊断
肺结核患者,特别是不会咳痰的儿童,常将含有结核杆菌的痰液咽下,如果胃液浓缩找到结核杆菌,则可协助肺结核的诊断。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一)理学检查
正常十二指肠引流液的理学特性见下表。
病理情况下,十二指肠引流液的理学特性可以出现以下改变。
1.胆汁排出异常
①无任何胆汁排出:可见于结石、肿瘤所致的胆总管梗阻。
②无B胆汁流出:见于胆总管上段、胆囊管梗阻,或胆囊收缩不良、胆囊摘除术后。
③B胆汁流出增多:特别是在未用刺激剂之前已有大量B胆汁流出,常因Oddi括约肌松弛、胆囊运动过强所致。
2.胆汁黏稠度异常
引流出异常黏稠胆汁,多见于胆石症所致的胆囊淤积。
引流出稀薄胆汁,多因慢性胆囊炎而胆汁浓缩不良所致。
3.胆汁透明度异常
胆汁中混入大量胃液时可使胆汁混浊,加入NaOH后可使沉淀的胆盐溶解而变清。
如加入NaOH后仍然混浊并出现较多的团絮状物,可能因十二指肠炎、胆管炎、胆结石、消化性溃疡、胰头癌等使胆汁含有较多的白细胞、上皮细胞及血液所致。
4.颗粒沉淀物和胆沙
引流液中出现颗粒状沉淀物或胆沙(暗褐色砂粒状物,有黏土样感觉)见于胆石症。
可做胆石化学分析,以判断胆石性质。
我国以胆红素结石为主,主要见于B胆汁。
若C胆汁出现颗粒状沉淀或胆沙提示肝内胆管结石。
5.颜色异常
①血丝:多因插管损伤所致。
②血性:见于急性十二指肠炎症、消化性溃疡、胆囊癌、肝内出血或全身出血性疾病等。
③污秽陈旧血块:污秽陈旧血块同时伴有混浊者,见于胆囊癌。
④白色:因胆囊水肿、胆汁酸显著减少、黏液增多所致。
⑤脓性:见于化脓性胆囊炎。
⑥绿色或黑褐色:见于胆管扩张伴感染,或胆石症所致的胆汁淤积。
(二)显微镜检查
1.细胞
检查细胞成分无需离心沉淀,直接取其团絮状物显微镜检查。
①红细胞:正常引流液无红细胞,插管损伤引起少量红细胞,若大量出现见于十二指肠、肝、胆、胰等部位的炎症、消化性溃疡、结石或肿瘤等。
②白细胞:正常引流液中可有白细胞0~10/HP,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在十二指肠炎和胆管感染时可大量增多,并有吞噬细胞。
③上皮细胞:正常引流液中可有柱状上皮细胞,常无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炎、胆管炎时,柱状上皮细胞增多,并伴有白细胞增高和黏液。
④肿瘤细胞:引流液为血性时,应离心沉淀,作巴氏染色以检查有无肿瘤细胞。
十二指肠引流液的细胞学检查对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及胰头癌的诊断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结晶
正常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无结晶,胆石症时可出现相应的结晶。
最常见的结晶为胆固醇结晶、胆红素结晶和胆红素钙结晶。
若结晶伴有红细胞存在,则结石的可能性更大。
3.病原生物
(1)寄生虫及寄生虫卵:在B胆汁中可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华支睾吸虫卵、钩虫卵、蛔虫卵、粪圆线虫蚴虫等。
肝吸虫患者在胆汁中检查出虫卵的机会远较粪便为高。
阿米巴肝脓肿偶尔可在胆汁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2)细菌:正常胆汁中无细菌,在胆管感染的胆汁中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但也可有混合感染。
B胆汁中培养出伤寒杆菌可确诊为伤寒带菌者;细菌性胆管感染可培养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及绿脓杆菌等。
(三)临床应用
1.协助诊断某些寄生虫病
对可疑有寄生虫感染而又需确诊时,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常可获得理想的结果。
如肝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和胆管蛔虫的诊断等。
2.诊断胆石
国内最常见的为胆固醇结石、胆红素结石或胆红素钙结石。
对胆囊造影不显影或B超检查不能确诊的结石,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是唯一的选择,并且可进一步做胆石化学成分分析,以确定胆石的性质。
3.诊断伤寒带菌者
B胆汁中培养出伤寒杆菌即可诊断为伤寒带菌者。
4.诊断胰腺疾病
采用促胰酶素-促胰液素试验,观察胰液量、碳酸氢盐和淀粉酶的变化。
对诊断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有一定价值。
易检出寄生虫虫体或虫卵的胆汁是
A.D液
B.A胆汁
C.B胆汁
D.C胆汁
E.胃液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在B胆汁中可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华支睾吸虫卵、钩虫卵、蛔虫卵、粪圆线虫蚴虫等。